黄益新谈科学养生

  科学养生

  科学养生就是要研究人的生存状态、免疫功能以及人对自然界和社会适应性的科学。其特点是:把人体的机能状态分为,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健康状态和健康防御状态;把影响人的因素分为,外环境因素、内环境因素。理论体系包括生态临床、生态保健、生态医学教育和相关知识的传播。科学养生研究的对象是以生态、安全、平衡、激活、增效为立足点。它将给健康领域带来一次崭新的革命。

  科学养生是采用生态植物和健康的食品,必须是根据机体的不同状况和各种环境因素和生活规律的差异,采取相对措施,遏制初发性疾病、药源性疾病和非疑难性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避免药品的滥用,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适应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为主要抓手,用生态医药逐步替代化学、有副作用或毒性中、西药品为目标,起到人体“杀毒软件”的作用,为机体筑建了一道科学的生态防火墙,旨在

  给人们一把开启健康养生之门的金钥匙。

  怎样将科学的健康养生、生态保健引导人们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将传统的中医药优势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生态健康免疫工程,将国内外从提炼药品常规方法的“有效成分提取法”改变为 “对植物药的无效和有毒成分剔除法”,运用现代超微(粉碎)技术和传统酒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针对不同的病症和病因,采取相对应的养生、保健和医疗措施,将生态医药运用到科学养生、保健和疑难疾病的治疗,确保药品或配方的安全和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植物药的疗效。

  2016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教授研究的细胞自噬启动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证实,细胞自噬功能,除了能够分解细胞内的老化物质或有害物质及吞噬作用,维持身体健康外,还发现不少有冬眠习性的哺乳类还会利用这一现象,让细胞内的物质再生、激活。以此维持生命。

  屠呦呦将普通的生态植物青蒿(中药)深加工为一种特效的抗病毒药而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科了技在国际上已经开始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是,不科学的养生、体现在将保健品和医疗检测、药品都当商品在出售,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医生与患者,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在医学专家与文盲之间进行的极不平等的商品交易非常突出,且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引起了社会的公愤,如大部分中药也包括一些常用的中药如细辛、厚朴等,其药理成分对肝、肾功能会造成严重伤害,而很多中医在处方中没有按现代中药学药理配方,普遍还是按成旧的中药五味药性或汤歌处方,使中医药不但在国际市场得不到普遍性推广,不少方剂和药品由于其中的一、两味毒性药的作用,就会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毒害。

  科学的健康养生采用天然、绿色、无毒副作用的生态植物和健康食品,针对现代社会环境中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共同致病因素,适应力差、营养过剩、血管硬化、滥用药品导致的代谢功能失调和药源性疾病等“对因施治”。

  严格的说,药品本身就是污染物,然而大多数人并不能谨慎对待,相反是毫无约束地放心使用。笔者做过一项试验,周围有很多人的头发容易脱落,对此采用了一个简单而特效的方法,就是停用一切化学洗涤剂,改用自制含皂甙成分的植物(如皂角)煎水或坚持用淘米水洗头,结果是,绝大多数人脱发的问题得到了根本上解决。

  启动、强化人体自身的免疫和调节功能,让其自然地、主动地修复被损害的系统或组织,采用药食同源的安全食品或药膳、药酒,就恰似于在人的机体中如同在电脑内安装“杀毒软件”一样,很多病毒(感染和疾病)首先将被这一免疫性屏障所阻挡,这才是科学的。

  人体是一个由无数种功能的无数个细胞组成,维护和发挥它们的作用是健康的根本。机体就是一个独特的生物药厂,在生产生物“药品”的品种和数量上,能按机体的不同所需,准确释放自身所产生的生物药(如各种激素、抗体等)。人们应该顺应细胞自产“生物药品”这一特性,不能为了一时的“特效”而长期的对症治疗,需通过生态植物的药茶、药膳和体质锻炼等手段达到抗击病原、恢复体质,最终达到机体自身调节机能、防御疾病之目的。

  养生养生最核心的就是用药食同源的生态食品,提高机体内吞噬细胞、抗体、相关活性酶等免疫细胞的激活或功能的启动。

  研究表明:吞噬细胞中的自噬机制可形容为人体细胞的“清洁工”和“搬运工”。“如果没有吞噬细胞的自噬启动机制的话,细胞里很多该清除的东西清除不掉,然后就会积累起来,造成一堆的问题。”

  影响健康的十大要素

  一、滥用药品:

  作者发现,滥用药品是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首要问题,长期使用非药食同源的生态安全性药品,必将严重损害机体的肝、肾等脏器功能,破坏自身免疫和调节系统。

  纵观当今的食品、保健品特别是药品,消费者只能通过生产企业耀眼的包装、鲜艳的色彩和诱人的广告等直观感觉去选择,至于产品中用的添加剂是什么、副作用有多少、对人体的隐形危害程度有多大等等影响健康的重要信息,消费者却一片茫然。

  二、对症治疗:

  所有见效快的药品只是解除临床症状的作用,对“病因”几乎不产生药理效果(治本),因此,迅速的退烧、止痛、降三高,使人们放松对疾病产生的“病因”深入探究和“对因施治”,是造成疾病的恶性循环或久治不愈的根源之一。

  三、迷信专家:

  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的根源是人们自己不懂医学常识,对一些本该自己都能防治的常见病都迷信去医院找专家看病,形成看病买药变成为一种极不平等的商品交易行为既专家与医盲之间的商品交易;其实,大部分专家只是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解除、手术等他自己所拥有的专长具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对急发病或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找专家会诊才是必要的;专家们本人并不生产药品,即使中医可处方开药,而绝大部分的中医不懂现代中药药理学,既是懂,也会因显示“特效”时常会将对肝、肾有毒副作用的药用于处方中。在当今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环境中,专家们普遍会迎合患者的快见效的心理和检测结果进行处方以解除“病症”而不是本质上的“治病”,至于药品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医患双方一般都放在了一边,所以,就造成当今三高疾病、癌症特别是药源性疾病的普遍发生和久治不愈。

  四、缺乏锻炼:

  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运动量的减少,加上空调环境生活的舒适,存在普遍的营养过剩,造成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三高等系列代谢性疾病的发展和久治不愈。

  五、适应性差:

  很多人一旦发生疾病,不是寻找机体代谢和生理上所导致异常所存在的病因、首先通过安全的食物或锻炼调节或恢复自身潜在的功能入手,反而是有病乱投医或从所吃的食品或不良的环境中去寻找问题进行自我的过度保护,如长期空调生活,不下冷水和禁用一些食物等,甚至普遍形成了一种从规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认为药品才能治病,食品也包括药食同源的生态中药是不能治疗疾病的及其错误的思想,结果造成滥用药品的普遍存在,使自身调节功能和适应性的逐步降低。

  六、保健误区:

  虽然人们的保健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如何保持健康的机体都无从下手,明知“是药三分毒”,但医院和药品生意却十分火爆。保健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主要问题是人们对医药、生理知识的匮乏,有症状就解决症状,误认为保健只有用昂贵的保健品就可强身健体,而不是首先从生活方式、药食同源的生态植物中去寻求答案,人们普遍意识不到,很多保健品都需要采用对身体不利的防腐剂来保证有效期多年的不变质。当然,用昂贵的保健品比长期通过服用药品对身体的伤害就少多了,滥用或长时间的用药,既耗钱又损伤机体的自身功能,得不偿失。

  七、物质因素

  人体内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酶、微量元素等,其中,在亚健康的人群中,维生素和相关酶的缺乏普遍存在:维生素和酶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健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八、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也是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的改变,病原微生物的侵入,食品、药品的合理运用等都直接影响人体的机能状态。

  九、意识领域

  意识领域表现在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社会风气、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其中将药品推入市场,对症药品可以大肆的在媒体进行宣传广告,造成一大批不该用药的患者最终造成了长期依赖有肝肾损害的药品危害健康。

  十、社会因素

  污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食品添加剂和激素的长期或大量使用,尤其是抗生素、防腐剂、甜味剂的长期使用对健康的危害大。人类在养、种植业中滥用激素和抗生素,导致畜禽蛋等农产品抗生素与激素的残留。粮食、蔬菜食物中的农药残留等问题,对人类健康也会带来长久的危害。

  科学的健康养生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激活自身免疫细胞的活性

  2 0 1 6 诺 贝 尔 生 理 学 或 医 学 奖 获 得 者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分子细胞学教授大隅良典研究小组宣布,他们成功探明了细胞自噬(autophagy)的启动机制,该研究对预防和治疗由细胞自噬问题引发的癌症及神经类疾病有重要意义。小组将着眼点放在能够促进自噬过程的自噬相关蛋白抗体13 ( Atg13 )上,通过使用酵母进行实验观察到,自噬相关蛋白抗体13 会与其他4种蛋白质通过网状结构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巨大的细胞自噬启动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创造出二重膜结构,仅吸收分解物质。研究还证实:细胞自噬除了能够分解细胞内的老化物质或有害物质及吞噬作用,维持身体健康外,还发现不少有冬眠习性的哺乳类还会利用这一现象,让细胞内的物质再生、激活,以此维持生命。

  大隅典教授研究的细胞自噬(autophagy)启动机制这一重大成果,也充分证明作者一贯倡导的生态免疫疗法和慢病管理中运用提高吞噬细胞、酶的活性之基本原理,采用生态健康食品、药食同源的生态植物,从提高机体免疫和调节功能入手,最终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也是解决药源性疾病和疑难疾病发生或发展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和途径。

  2016年12月25日,中国首部《中医药法》诞生,并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人们普遍认为,中医药的法律,对今后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民间中医。但是,笔者对《中医药法》的实施有些担忧,如果不能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坚持以继承优势和创新为主,发挥中、西医药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之原则。中医生对一些有害健康中药的运用反之会带来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见“中药的滥用对身体危害性比西药更大”)

  不科学的养生和医疗现状:  

  西药都有严格的量化标准,对药品的副作用有明确的提示,但由于我国将医药推入到市场,医疗机构或医药经销商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或利益的最大化,将疗效快的有毒、副作用的药品当商品大肆宣传和推销,例如,2017年度,就有“曹清华胶囊(薏辛除湿止痛胶囊)”在全国各大媒体大做广告,作者认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不小,因该胶囊的处方中含有不可逆转性损害肾功能的毒害物质——马兜铃酸,危害很大!。胶囊成分是以当归、白芍、白术、薏苡仁、制附子(含乌头碱类)、桂枝、乌梢蛇、地龙、牛膝、细辛(含马兜铃酸)、甘草组成,其中细辛含马兜铃酸,对肝、肾功能有毒害作用。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还留有后患,十多年后又出了个“曹清华胶囊”并大肆推销,请问,我国的药理研究人员和监督部门干何去了?!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医生、药店、媒体会尽可能的掩饰药物的副作用而只宣传临床疗效,造成普遍的药品滥用; 其实,80%以上的对症治疗性中药的长期使用是有害于健康的。而我国的中医师特别是民间中医,根本就不懂的中药的药理学,其毒副作用自己都不明白,造成在中药的处方中,没有任何提示有害健康的药物中的毒素会对身体的伤害,既中药毒副作用的说明在处方中根本就没有体现;例如,可造成不可逆转性损伤肝、肾的厚朴、细幸等含马兜铃酸的药物在处方中运用十分普遍,大量或长期使用就会严重伤害机体特别是肾功能。问题在于,医药行业反而对前景十分看好的,药理分析基本无毒副作用的“药食同源”近30味植物药,行内规定不可宣传疗效,在推销其“药食同源”的产品中也不能谈治病,不可进入公费医疗。总之,中医药如果不从创新中去发展和改变相关规则,问题就会不少……。

  疾病的防治应该是“对因施治”,而不是以“对症治疗”为主。

  医生如果只是按书本知识机械性的应用药品,他就是一个慢病制造者,例如退烧药在高烧时适当运用是正确的,见烧就退到正常体温,反而有助于病毒的繁殖......;

  医生如果以效益为目的处方用药,他们会变成危害人民健康,削弱健康机体自身免疫和调节功能的罪魁祸首;

  医疗行业一旦进入市场经济,将药品等同商品销售,就等于文盲与专家在进行及其不公平的商品的交易,健康中国就很难落地。

    “生态康养”的健康中国战略,就是为配合 ”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从慢病管理开始,将滥用药品和保健品的危机中率先跨入到无药的健康食品激活免疫与抗衰老的时代。

  有一位美国华裔科学家在谈到免疫系统时形象地举了个很通俗的例子:“这里有一堆垃圾(污染源),有垃圾的地方自然会有苍蝇,但这并不表示说,是苍蝇制造了垃圾。而以前我们认为苍蝇就是病因,然后赶快发明一种化学武器出来,将苍蝇消灭掉;杀死苍蝇以后,垃圾里又跑出蚊子,我们又赶快把蚊子消灭掉;之后,垃圾里又跑出蟑螂,杀死蟑螂,垃圾里又会跑出老鼠”。总而言之,污染源没清除,不但污染物会永无止境出现,新一类杀虫剂还造成对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对症治疗的结果也是如此。

  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是安全用药问题和医药市场因巨大利益诱惑,在国内造成滥用药物乱象的泛滥。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药源性死亡人数竟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滥用药物和中医“以毒攻毒”的滥用所造成慢性、隐形毒害值得人们深思,决不可等闲视之。

  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但人们十分信赖的中药,其安全隐患十分严重,人们对它所造成的机体慢性损害却有所疏忽,知之甚少。

  你看,在欧美早已被全面禁用的致癌和肾脏杀手——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在国内应用还十分普遍,所涉品种竟达数百种之多,令人触目惊心!人们较为普遍存在的“中药无毒”的迷信思想、“以毒攻毒”的错误诊疗手段以及滥用药品,将“生态医药”拒之医疗门外的乱象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和足够重视,实在令人堪忧!

  作者倡导“科学的养生”理念就是建立在生态医学的基础上,以现存的中医、西医的治疗医学为主,引导人们转变到以科学养生、安全用药为侧重点,继而通过超微、酒制等方法提高食品、药品的安全性、转化率和吸收率,在调整人们的生活习惯包括坚持锻炼和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等诸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有研究报告表明,当维生素C存在于橘子的整体时,被称为抗氧化剂,能防止心脏病、癌症。当维生素C离开橘子后,能制造自由基,相反有可能造成心脏病和癌症。对于这个问题,可把它看得很简单,橘子是自然生成的,而维生素C是人造的,人造的不可能比自然的要好。科学再发达,也不可能创造出一个没有种子培养的橘子或蕃茄出来。蕃茄里面含有成千上万的多种营养元素,很多营养素是什么我们都搞不清楚,哪里来的智慧和权力对大众说,里面最重要的是维生素或某某营养素?所以一个完整的食品才代表着真正的营养。药品也是一样,制药厂生产出的化学合成药品其毒副作用远远高于生物细胞自身所产出的“生物药”,同样是激素,机体自身分泌和定量供给是无副作用的,而制药厂合成的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采用,副作用大。过去对“非典”病人采用大剂量激素造成的骨坏死等后遗症可说明这一点。“细胞生物药厂”及相关系统完美无缺的调节作用,是人类社会更无法做到的。

  国外某一植物研究机构发现,自然界中成千上万的各类植物因其分子结构的不同和成分的差异,会对动物的健康和生存产生较大影响。有些植物其毒性对动物的危害类似于病毒等致命性病原,同样,有的植物对动物有不同程度的致敏性,而一些生态的植物或食物具备对动物机体免疫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就充分说明野生动物的健康生存完全是利用自然资源并通过动物自身固有的免疫功能完成的。有些植物(药)它既有协助动物机体杀灭病毒细菌等病原的作用,又可促进动物机体产生抗体并生产出有益于健康的红细胞、吞噬细胞、抗体等。某些抗病毒的植物(药)是因其含有某种特定的细胞成分通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药理)过程达到对免疫功能的诱发,刺激机体产生相对应的抗体、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等,达到抗击病原并取得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作用。由此可见,野生动物能自然地健康生存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逐步放弃化学药品和毒性中药对常见疾病的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科学养生所涉及的中医药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 不适应的中医药制度或规范导致中医药发展困难重重。

  2、 中医药传统的炮制或加工成粉、丸、膏、酒剂,是提高或达到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医药行业规定的医师不可自制药材,私自炮制或加工是违法行为;但对于具有安全性的药食同源的药品也不能宣传治病等政策、法规对中医药发展有阻碍,加上中医药疗效的缓慢等自身的一些缺陷,都是阻碍传统医药的根源,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甚至是生存空间。中医为了生存,倒逼它靠大处方,贵处方,甚至为获得一时的疗效(如止咳、镇痛)采用以毒攻毒的”毒”药获取利润,这样就助长了滥用药品的不良风气。

  3、 生态、安全的食品或保健品,相关规定不能宣传其疗效和治病,作者却认为:确切的说,这项规定应该要修正为:生态、安全食品或者说药食同源的植物(药)不能快速解除疾病的症状、或者是不能尽快解除患者的痛苦,不可用于危重病人的急救以免耽误抢救时间;而对于初发病和慢性疾病的治疗,生态、安全的药食同源植物(药)才是首选和良药。

  生态医学、稳态医学、健康医学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健康的基础。生态免疫学覆盖了因临床分科而造成的盲区,对许多疑难杂症应刃而解;它能全方位、深层次地解读人体。通过外环境的调控及内环境的适度干预,调节内环境的代谢,围绕调整机体的精神状态、平衡状态,发挥其自身免疫功能抵御疾病为主要手段,尽量做到少用药、少检查、少手术。把精神调理、饮食与健康食品调节、健身锻炼放到治疗和养生的首要地位,使人体机能逐步恢复到良性的自身调节过程,这就为健康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生态医学与免疫学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将产生生态免疫学这一崭新的学科。人口的增长与集中所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化学制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水对土地和水源的破坏;化肥、农药对自然生态的侵蚀等等。最终导致人体抵抗疾病和生存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受到了威胁。面对这种威胁,在这一医学领域仍固守传统研究是行不通的,各学科的研究应该有所改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重新定向。

    “科学养生”与“健康中国”战略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科学养生函涉面很广,从自然物种(如生态植物)到医学、应用科学、营养科学、食品科学、微生物学,从生存空间因素到个体组织量化,无一不涉及。

  大量的实验已表明,药物治疗即以药养病代价昂贵且有副作用,是得不偿失的。突破“以毒攻毒”的传统思维模式,解决片面诉求直观疗效采用的“对症治疗”所带来的一系列隐患和毒性反应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变化原因和结果,是科学养生研究的重要内容。

  科学养生的核心思想是注重了人体内在的病因探究,重视对人类机体的物质代谢、体内环境变化原因的探索与研究。拥有完整的生态植物营养。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情,适当的运动才是健康养生的永恒主题。因而,科学养生的模式具有广阔的前景,并为越来越多的追求健康的人们所认知和接受,必将为人类的健康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影响健康的因素和应对措施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内外环境、意识领域、社会因素,糖、蛋白质、脂肪、能量的物质平衡,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代谢等。

  一、 物质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人体内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蛋白质在热、酸、碱、重金属盐、紫外线等作用下会发生性质上的改变、凝结而变性,从而失去作用。

  脂肪:脂肪是生命运转之必需品,俗称油脂,是人体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某些脂肪酸对大脑、免疫系统乃至生殖系统的正常运转十分重要,脂肪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须从膳食中摄取,

  脂肪,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的“社会形象”开始变得负面起来。一听到“脂肪”这个词,人们马上联想到臃肿的身材、不健康的饮食、某些慢性疾病的幕后黑手。其实,过多的脂肪才是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因素之一。而适量摄入些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健康和长寿。同时一些非常重要的维生素需要膳食中脂肪的帮助才能吸收,如维生素A、D、E、K及固醇类激素等,储存脂肪比储存糖划算。如果在保持总储能不变的情况下,将人体的脂肪换成糖,那么体重很可能至少会翻番。脂肪实际上对生命极其重要,它的功能众多,没有脂肪存在,就没有生命可言。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有单糖、复合多糖,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不足,机体不得不动用蛋白质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这将影响机体用蛋白质进行合成和组织更新。因此,完全不吃主食,对机体没有好处。所以,减肥病人或糖尿病患者每天最少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要低于100克。碳水化合物中的糖蛋白和蛋白多糖有润滑作用,它可控制细脑膜的通透性。脑组织因缺乏糖能源而使脑细胞功能受损,造成功能的障碍,就会出现头晕、心悸、失眠和脑功能障碍等。。

  糖的主要食物来源有:蔗糖、谷物、水果、坚果、蔬菜等。膳食中若糖类化合物比例过高,将导致体重增加,易产生各种慢性疾病。

  糖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经人体吸收之后马上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供人体能量。单糖,植物单糖如枸杞、南瓜等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再转化为人体之所需。食用糖如淀粉、白糖、乳糖及食物中转化的糖,人体不能直接吸收,须经胰蛋白酶转化为单糖再被人体吸收利用。平常所说的糖主要是食用糖、甘蔗糖、甜菜糖等。植物的淀粉和动物的糖原都是能量的储存形式,大量出汗和运动要消耗热能,糖比其他食物能更快提供热能,疲劳饥饿时,食糖可迅速被吸收提高血糖,当头晕、失眠时,吃些糖可提升血糖稳定情绪,有利恢复正常。

  近年来,各种媒体对糖危害人体健康的报道越来越多,某些片面的宣传使人们对进食糖顾虑重重,感到“吃糖可怕”。需要指出的是,单纯性的肥胖是由于总热量的摄入与消耗之间失去平衡所致,不能把肥胖归结于糖。营养过剩和能量消耗不足,即运动不足而失去的能量代谢平衡才是问题的根源。作为合理搭配饮食的一部分,吃糖如同吃其他东西一样,只要食用适量,是不会有碍健康的。对糖尿病人来说最关键的是通过运动将多余的糖转化为能量排除体外。

  维生素:维生素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健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发现的维生素有几十种,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人体犹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最好的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微量元素: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但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对人的生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不平衡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微量元素通常情况下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土壤供给,但大部分人往往不能通过饮食获得足够的微量元素。已被确认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种,即有铁、铜、锌、钴、锰、铬、硒、碘、镍、氟、钼、钒、锡、硅、锶、硼、铷、砷等。每种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一旦缺少了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比较明确的是约30%的疾病病因是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所致。如缺锌可引起丘疹、湿疹。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机体内含铁、铜、锌总量减少,均可减弱免疫机制(抵抗疾病力量),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亦较高。微量元素如硒在抗病、防癌、延年益寿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酵素和酶:酵素和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 在酶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分子被称为底物,底物通过酶的催化转化为另一种分子。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进程都需要酶的参与,以提高效率。与其他非生物催化剂相似,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大多数的酶可以将其催化的反应之速率提高上百万倍。温度达到摄氏45度的时候,活性丧失一半。当温度达到摄氏60度以上时,酵素活性已经完全丧失。

  酶作为催化剂,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催化特定的反应或产生特定的构型。抑制剂可以降低酶活性的分子,有许多药物和毒药就是酶的抑制剂。酶的活性还可以被温度、化学环境(如pH值)、底物浓度以及电磁波(如微波)等许多因素所影响。

  二、 外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的改变,病原微生物的侵入,食品、药品的合理运用等都直接影响人体的机能状态。

  药品、食品的安全问题是事关百姓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然而,当前药品、食品的安全现状却令人担忧。

  纵观当今的食品、保健品特别是药品,消费者只能通过生产企业耀眼的包装、鲜艳的色彩和诱人的广告等直观感觉选择,至于产品中用的添加剂是什么、副作用有多少、对人体的隐形危害程度有多大等等影响健康的重要信息,消费者却一片茫然。环境污染也是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器官与营养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胃:主要功能是吸纳食物、调和食物、分泌胃液。

  具有健胃作用的药和食品:山药、山楂、鸡内金、茯苓、麦芽、党参、大枣、陈皮、番茄、胡萝卜、韭菜。

  2、心、脑血管:血管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具有可扩张性和弹性。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环流入心房。心脏推动着动脉内的血液向全身流动,经肺携带氧通过肝代谢、解毒后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供给营养,又通过肾的过滤系统将毒素、代谢异物从尿中排除体外。

  具有养心补血作用的药和食品:鱼、肉、蛋、奶制品、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番茄、大枣、葡萄干、荔枝、当归、黄芪、地黄、白芍、阿胶、枸杞子、桂圆、 芹菜。

  3、肝:具有解毒功能、代谢功能,分泌胆汁、造血、储血功能、再生功能和免疫防御功能。肝脏就是人体的“加工厂”,其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就是将胃肠内初步消化吸收后,摄入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被送到肝脏,通过肝脏分解,“由大变小”,蛋白质变(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等等。分解后的“小物质”又会根据身体的需要在肝脏内被合成为蛋白质、脂肪和一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或能量物质等。   

  具有补肝作用的药和食品有:富含维生素c的西红柿、柑橘、猕猴桃,大蒜、洋葱、芥菜、香菜、生姜、葱、薏苡仁、菠菜、菊花苗、莴笋、茄子、黄瓜、蘑菇、带鱼、绿豆、枸杞、蜂蜜、香菇、鸭子、甲鱼、苦瓜等。

  4、肺:主要是呼吸调节功能及肺循环功能。

  常用于润肺的药和食品有:罗汉果、薏米、豆腐、柿子、枇杷、冬瓜、薄荷、生藕、西瓜、海蜇、金银花、麦冬、胖大海。

  5、肾:具有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作用。血液通过肾小球排泄代谢废物和毒素。

  常用补肾作用的药和食品:枸杞子、五味子、莲子、核桃、灵芝、海带、龟、肉桂、杜仲、黄精、天门冬、淫羊藿、金钱草、黑豆、韭菜、山药、核桃、灵芝、羊肉、鸽蛋。

  6、胰腺:混合性分泌腺体,主要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的主要成分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胰岛素的功能为: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而完成。抑制糖异生。如胰岛素缺乏时,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减少.肝糖原的分解与异生增强;由肝脏释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并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表现为糖尿病、胰腺炎。

  适应糖尿病患者的药和食品:含植物单糖的枸杞、知母、白芷、南瓜等。

  四、意识领域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意识领域和社会因素表现在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社会风气、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

  污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食品添加剂和激素的长期或大量使用,尤其是抗生素、防腐剂、甜味剂的长期使用对健康的危害大。人类在养、种植业中滥用激素和抗生素,导致畜禽蛋等农产品抗生素与激素的残留。粮食、蔬菜食物中的农药残留等问题,对人类健康也会带来长久的危害。

  华佗的良医治无病之病,圣人治无患之患,什么是无病之病:免疫力低下,药原性疾病,营养过剩,适应性差就是无病之病。

    中医的功能性食品——药膳 

  中医的药膳,简单说就是生态功能性的食品,其中还包括汤、饮、酒、浆、乳、泡、露、茶、汁等。我们通过对中药材药理学的研究和运用,将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功能性的药膳配方,将药食同源既具有药用价值的生态食物相配伍,采用现代超微加工技术与传统的蒸食、药膳、佐料、泡菜、药酒、茶饮等制作方法相结合与独特的饮食蒸、烹、调技术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养(生)的美味、保健的食品。

  药无贵贱,妙用则灵。传统中医如何科学地融入现代社会,要让中医变得通俗易懂,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就需普及科学的中医养生知识,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和理解。

  时代变了,受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等原因影响,病情和以前相比更加复杂了。所以,很多时候仅是望闻问切还不够,依然要依靠现代的理化检查手段。“中医应该现代化。”其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和医德显得十分重要。

  用了西医能用的手段方法,并不代表就不是中医,关键看是不是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用药是不是强调安全、“治本”和整体的全局观念。 “禽流感”、“甲流”都是过去没有的病,中医却发挥了重要作用。学古而不泥古,继承后创新,治好西医难治的病,就是现代化。

  生态免疫健康是在中医药的传统和现代之间,以慢病防治、美容、养生、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健康养生新模式。在运用中医传统理疗、养生技术和现代技术研究的生态茶免疫调理技术等,适应了各种人群进行健康调理和未病、慢病的治疗。

  滥用药品对健康的危害

  当今,世人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肾病等多种常见病的迅猛扩展和国内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困扰了所有人!这使人们防不胜防,束手无策。这一危害人们健康的根源究竟何在?

  滥用药物和“以毒攻毒”的中医疾病治疗方式具有公共危害性。基于这一理念,提倡安全用药、生态养生也就迫在眉睫。

  历来,人们只注重“对症下药”,快速解除病症,却忽视对病因的探究。导致一种病症得到了控制,而其它病症,特别是药源性疾病造成了更大危害。由于当今医药市场乱象丛生,我们的话题不能不首先引入到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上。

  众所周知,一般用于解除症状的强心、止痛药物,作用越快、药效越强,它的毒副性就越大。例如,“洋地黄”、“附子”、“地高辛”;“吗啡”、“度冷丁”、“马兜铃”、“强的松”等。这些强心、止痛、镇静药的疗效依次都是由强到弱,相应的毒副作用也是由大到小;从药理上说,它们与根除“病因”毫不相干。这些单纯以消除症状而掩盖病因的用药理念和做法其实都是错误的。患者依赖药品,特别是长期依赖西药或有副作用的中药进行“对症治疗”,更是对身体的慢性摧残。

  勿容置疑,激素、抗生素和镇痛类药物,应该是在疾病威胁到生命安全、造成患者的痛苦难以承受之时才不得不使用的。对于救命或解除痛苦,这些药是良药;而视为常规性药物用它去治病却如同“毒品”。

  采用毒副作用的中药“以毒攻毒”和滥用合成化学药“对症治疗”,恰似在战场上扔下一颗重磅炸弹。“战争”(症状)虽立刻解除,但最终是,“敌我”双方(病毒细菌和免疫细胞)同时受损和对环境(身体)造成了严重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从以“对症下药”为主转移到“对因施治”的生态免疫疗法上来,会是医药史上的一场革命。

  从“非典”处方被叫停的启示

     在非典发生期的2003年4月21日 ,由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发布的预防非典的中药六个处方,曾连续出现在我国的各大电视台和各类报纸的头条新闻上, 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还特别邀请了两位中医药专家,谈中医药与非典方面的问题。六个处方出台的第二天,作者就致电到卫生部相关部门,指出第5、6处方存在重大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随后,作者将相关内容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了北京的“非典”疾控指挥中心,两天后,各大报纸便终止了相关的宣传……。 

    预防“非典”的中药六个处方其组方是由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组织我国十几位中医药专家集体研究处方后,再经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发布的,按常理是无可非议的。但作者认为有很大的漏洞,或者说是出现了药理学上所难以解答的问题。其原由是:应用的人群中,几乎100%的人无“非典”病毒感染(因感染者已被隔离),第5、6处方中采用了具有强力抗病毒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抑制免疫细胞或蛋白合成的“贯众”,运用人群中不但无病毒可杀,反而“贯众”造成杀伤了健康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必定会伤害人的健康肌体……。 

       同时,笔者提出了:“非典”中药的预防性药品处方原则应该是:第一、不能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出现。 第二、人体的免疫力的提高必须是连续性的运用生态药物。

  当今,去医院看病后被动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已演变为体检为过场,卖药是目的。在医院体检的结果,已失去预防疾病的作用,反而将病人送入到滥用药物、过度医疗的怪圈;

  在美国,健康的头号杀手是心脏病,大约每年有74.3万人因此而死亡。其次是癌症,每年有52.9万人被它夺走了生命。第三位是脑卒中风,每年大约有15万人死于该病。第四号杀手是系列药原性疾病 ,大约每年可直接夺走超过10万人的生命。

  根本问题何在?

  1、 营养过剩、运动或锻炼减少;

  2、 对症下药、以药养生;

  3、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隐患;

  中老年人的科学养生

  1、中年养生

  中年期是一生的中心,是身体发育成熟、精力最旺盛、生活最充实的阶段,也是工作、生活、精神负担最重而身体又开始由盛转衰的时期。

  1、控制能量供应,强化运动,防止肥胖。中年人好静,活动减少,能量消耗少。若进食过多,多余的体能原就会转化为脂肪而贮存在体内,很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中年人主食不可过量,适当限制甜食摄入,控制脂肪摄入以防能量过剩。

  2、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动物性蛋白质与植物性蛋白质应均衡比例。

  3、多吃粗纤维食品。可以刺激胃肠蠕动,促进食物中其他营养素的吸收,预防肠胃功能的退化。中年人膳食中必须有粗粮、蔬菜、水果、海带等粗纤维食品。

  4、低盐多钙。中年饮食以清淡为好,每天食盐最好限制在5克左右。

  老年养生:

  老年饮食营养与保健

  步入老年后,身体各种功能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代谢缓慢、消化力减弱、腺体分泌减少、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等,这就决定了老年人对营养的特殊需求。老年期就要特别注意饮食营养与保健。

  1、谨防发胖。老年人因体力活动减少,热能相应减少,但供给热能源过多,多余的就会转化为脂肪在体内积淀起来,引起发胖,这对老年健康极为不利。

  2、多吃高蛋白食品。蛋白质对于维护老年健康、抵抗衰老十分重要。老年人应多供给优质蛋白食物。如牛奶、大豆、鱼类、瘦肉、蛋类等。多吃含丰富维生素和无机盐且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

  3、注意补钙和维生素D和酶。多吃含钙食品,如粗粮、骨头汤、鱼汤、虾米、海产等。至于维生素D的补充,建议多到户外活动、晒太阳,即可补充维生素D。

  抗衰老与饮食调节

  中老年的科学养生、抗衰老,极其重要的一环就是避免一系列有害于健康因素的生活方式和非健康食品的摄取,避免化学合成药品的滥用,维护好生理功能的自动调控系统,保持机体内各种循环、传导、内分泌等系统不受干扰,维持其动态的平衡。

  最有效的抗衰老营养品:

  铁、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尽管它们在人体内含量极小,但它们对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十分重要。一旦缺少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例如,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机体内含铁、铜、锌总量减少,均可减弱免疫机制,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亦较高。微量元素在抗病、防癌、延年益寿等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补充这些微量元素,一个很好的方法便是在餐具上做文章,用铁锅与铜锅铲炒菜,用锌制皿器经常炖点含硒高的黄芪素肉汤。

  维生素B族(B1、B6、B12等)它是所有抗衰老营养素中最实用的一种,很多人借助它来改善情绪、体力、反应力和记忆力等。它常随体液排出,所以人体极易缺乏。主要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酵母、小麦胚芽和蔬菜、水果等。

  维生素 C被证明是极有效的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不被自由基破坏,尤其是脑部和眼睛,主要食物来源为柑橘等水果类。

  维生素 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被证明是极有效的抗氧化剂。它能保护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不被自由基侵害,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的发生。

  大豆和大豆食品是植物雌激素的最佳来源,其中所含的大豆异黄酮不仅能预防更年期综合症,更能强化骨骼,提高皮肤的保水性和弹性。常用大豆食品能延缓衰老。

  可常用的抗衰老植物药:

  枸杞、山药、灵芝、黄芪、益母草、三七、白术、黄精等。

  当疾病发生时,对机体的平衡与稳定不能过度地进行人为的干预和破坏,特别要避免化学药品和有毒中药的扰乱造成过早的衰老。衰老一般始于脑衰。人类社会已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劳动不再以体力为主,而是以脑力为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代中、小学生超负荷用脑会使患脑衰的机率增大,使记忆力、判断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显著下降。

  人居环境中应避免建筑建材的污染。主要指甲醛、苯、酚、氯乙烯对人体的危害。

  日常生活中更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制剂。要避免洗涤剂、消毒剂直接接触皮肤。

  要避免饮食污染。对含钾多的食品如橘子、香蕉;含钙多的食品如豆类、牛奶、骨头、虾皮等需要常用。除了自然界的各种污染外,电脑、手机等辐射都会对人类造成或多或少伤害。

  要避免单项营养过剩。中老年人的抗衰老应避免营养不全面,更要避免单项营养(如碳水化合物)的过剩。

  要防止精神衰老。避免精神衰老,防止心理早衰。中老年人所出现的功能衰退虽是自然的,延缓衰老,可用补偿性的防治措施,例如,运用抗衰老药、食疗药膳与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做法是:长期而习惯性地选用天然性的抗衰老的生态植物如党参、麦冬、枸杞、黄芪等泡开水当茶喝,其作用是避免脑器官细胞的快速老化。

  延缓衰老是确保机体健康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能最持久地保持其青春活力是人生中的最大财富。

  影响衰老的几大要素:

  1.内分泌系统功能减退导致衰老。性腺、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等功能的减退,会诱导人体迅速的衰老。比如说,有甲状腺疾病的人就很容易出现早衰。微循环障碍可导致衰老,微循环系统(细小血管的循环区域)是生命代谢的交换场所,也可以说是生命代谢的一个大市场,这个市场很庞大,潜在力也很巨大。因而,注重活动与锻炼是健康人抗衰老最有效的途径。

  2.自体慢性中毒导致衰老。人体是一个生物体,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所摄入的化学合成物(药)、有害气体及受污染的食物易引起自体慢性中毒。有害化工气体的排放、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食品加工中过量的化学防腐添加剂的危害已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的关注度是空前的,而对于滥用化学合成药(有病就用抗生素已成常规)所造成的更为严重的后果,人们往往还处于麻痹大意之中,更何况这些药品面对的绝大多数还是些老、弱、病、残的人。另外,机体内代谢产物不能正常的排出而积淀于体内,日久也就容易形成慢性中毒。

  3.营养过剩导致的衰老。营养不良导致的衰老在当今已很少出现,反之,营养过剩而引起机体心、肝、肾功能负担过重使其紊乱导致的衰老是人们很难意识到的新问题,严重危害着现代人的健康。过去营养不良导致的衰老是以“补”而治,而对当今营养过剩而引起的血管不畅通所导致的衰老仍然去“补益”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方法是该“疏通”其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