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构建起链接“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落脚点”之间的桥梁。与“教育的落脚点”相对应,教育的作用可以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要能够帮助“个体”辨识自我本性天赋。必须要意识到“人生无法被设计”,“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除非是明显错误的——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那么他们的一生一定会过得更加快乐、幸福和充实。至少将来有一天,他们不会充满懊悔地说,这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父母替我安排设计的。”[1]如果把人生发展比作参加运动竞技,把社会竞争比作大型竞技赛场,教育首先要做的是让个体在跑步、游泳、跳高等各种运动项目中去体验去尝试,没必要担心这是在浪费时间,孩子们需要慢慢认识自我。个体会在体验和尝试中逐步摸索和找寻到自己的“梦想”所在。“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2]建议在幼小学阶段让学生在各方面、对各科目都看一看、试一试、做一做,以确定自我所长,以进行道路纠偏(“试错”)。考分在这一阶段,可以类比为对学生本性天赋的“体检报告”,并以“优、良、合格或不合格”进行记录,而不应该人为设定为学生好坏的评价指标,以及作为分班、择校的手段或升学的壁垒等(从小就让父母之间比较子女的成绩高低和排名先后,以及学校好坏,宣扬“赢在起跑线上”,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持续营造着“教育焦虑”,是在摧毁和伤害一个孩子的童年)。体育课应当作为学生每天正常运动量的保证,音乐、阅读鉴赏等课程应当用于学生日常陶冶情操……

二是教育要能够帮助“个体”在顺应本性天赋和适应规制秩序等基础上,实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传承下来的通用基础知识、职业基本技能等的教育是必须的,但教育更加要做的不是“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不是“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应当“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3]。教育绝不仅仅是为给劳动力市场提供适格的专业性劳动者,教育应当始终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潜移默化地从多方面提升“人格素质、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智识能力”,“按照启蒙时代的说法,是适合‘绅士’(有教养者)的教育,按照现代的说法,是适合‘公民’的教育。”[4]

三是教育要能够发现并培养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社会进步的各类“人才”。个体通过体验和尝试确定自我本性天赋,结合知识传承和素质培养选定职业发展方向后,就应当要让这些个体在项目比赛中进行相互竞争,在竞争中磨练和成长,在竞争中进步和发展。同时,社会也能够在竞争的过程中,筛选出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以及星级厨师、舞蹈家等各式各样的竞赛优胜者。高等教育实践中,对于建设重点学科、创建重点高校,“竞争和筛选”体现的尤为深刻。比如印度理工学院的“‘严进严出’政策,让很多考生望而却步。”“它的录取从来就是六亲不认,哪怕你是校长的子女,一切仍要按照严格、公正、透明的渠道来。”“也许,正是这种‘严格’,成就了印度理工学院。”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它培养出来的人才(特别是IT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印度其他院校甚至世界上一些名校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比尔﹒盖茨曾称之为‘改变信息世界的大学’。”[5]

教育的作用

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体现出的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性之爱”。这种“爱”不会是(教师或家长站在自己的思维立场,以某种固有的或习惯性标准)轻易地否定一个“人”,而是要努力地去成就一个“人”(让每个个体都发现属于自己的“天才”)。这种“爱”的付出,能够在夜空中为每一个孩子点燃一盏照亮他(她)们人生的引路灯,不因为智商高低,不因为贫富贵贱……比如卢苏伟的“父母都是矿工,没什么文化。8岁那年”,“得的是脑炎,因为送医过晚,脑部已经受到严重伤害。”“直到小学毕业,他还经常写错自己的名字。老师发怒了,斥责道:‘卢苏伟,你是猪吗?’”但父亲却“每天都对卢苏伟说:‘阿伟,你很聪明,你会越来越聪明,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卢苏伟最爱听这句话。“花了7年,连考5次,他居然考上了警察大学。”大二时,其导师的“研究表明,卢苏伟的短时记忆极差,无论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记不住,而且他对数字和平面空间无感。但是,卢苏伟的分析能力很强,在整合与创造方面很有天分。卢苏伟说:‘我看见了自己的天才。’”“卢苏伟从自己的长处入手,成绩突飞猛进。”“现在,他是世界知名的潜能整合专家,是出版了30多本著作的作家。”[6]

[1]秦春华:《无法设计的人生》,《中国青年报》2014年07月14日12 版

[2]秦春华:《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中国青年报》2016年08月15日10 版

[3]高钢:《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读者》1996﹒6,P37

[4]徐贲:《高等教育因何“高等”》,《读者》2014﹒19,P22-23

[5]蒋晓飞:《“六亲不认”的印度理工学院》,《读者》2010﹒17,P29

[6]雾满拦江(公众号):《我看见了自己的天才》,《读者》2018﹒4,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