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案,不需要把它泛化、普遍化解读。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个案放在助长暴戾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解读。

先来梳理一下类似的个案:

2017年2月,武昌一面店老板跟顾客因为一块钱互怼,结果,面店老板当街被顾客砍头。

湖南高三尖子生刺死班主任,令人心寒,你怎么看?

X

2016年5月,山西朔州,一辆大型装载机跟一辆小轿车发生剐蹭,根据当时的视频慢镜头显示:由于存在死角,大铲车司机并不知情,而是安静地等红灯。等红灯时,银色小车驾乘人员下车找铲车司机理论或者讨赔偿,视频显示小车司机的肢体动作过激,结果彻底惹怒了铲车司机!铲车司机随后的行为堪称疯狂,一路碾压各路行人车辆,最后不得已调动武警当场击毙。

湖南高三尖子生刺死班主任,令人心寒,你怎么看?

2015年3月,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由于在行驶途中不停变道别车行为,女司机被张某驾车逼停,随后遭到殴打致伤。

湖南高三尖子生刺死班主任,令人心寒,你怎么看?

2017年11月,山西大同,因为排队上厕所问题一孕妇和商场女服务员发生口角纷争,随后,双方上演“大武行”,先是女服务员打孕妇一耳光,紧接着孕妇丈夫拳打脚踢女服务员。紧接着现场视频曝光,舆论哗然。孕妇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商场女服务员也受伤不轻。

湖南高三尖子生刺死班主任,令人心寒,你怎么看?

湖南高三尖子生刺死班主任,令人心寒,你怎么看?

诸如此类,太多太多的案例了。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这不是个案了吧!我的观点,这类事件,只不过发生场合不同,性质却是高度类似。

这些事件中,充满一言不合、你死我活的互怼,唯独缺少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对我们的孩子教育的是:“谁打你,你要努力把他打回来。不能退让。”退让现在被我们视为一种懦弱。

但生活中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鼓励“硬怼硬”是否恰当?你污言秽语,我用污言秽语回敬你;你暴力,我比你更暴力。在语言和暴力的无限升级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同时成为了暴力行为的加害者和受害者。

换一种思路,除了以暴制暴,我们是否还有更好的、让自己免于双重伤害的途径呢?比如退后一步的文明,克己复礼的传统智慧,平等尊重的待人之道。

回到这个事件,学生的弑师行为当然可以有很多种归因,比如个体心理健康的归因。但我们的暴力文化氛围是否也应该有足够的反思呢?包括你和我,我们都需要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否就是这种暴力循环文化中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