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七日,我拿了一本新近买的《余光中诗歌精选·乡愁》给 逯秦生先生看,先生为表谢意,取出了自己写的一本手抄本诗集给我,说是让我给他提提意见或建议并郑重地叮嘱我毋再让旁人翻阅。逯先生是一个性情淡泊、不事张扬的人,想必,这本诗集是他多年来的心血结晶,轻易不肯示人的,而他却把它交给了我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学生,这真是莫大的信任呀。

   拿到逯先生诗集之后,我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那天正好是周末,我从上午一直看到半夜才看完。我看得很认真,很悦意。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诚哉斯言。纵观逯先生的诗集,可管窥见先生各时期的思想变化、感情沉浮甚至人生轨迹。

   读完逯先生的诗集,总体觉得他早年的诗作,字句之间充斥和激荡着一股股朝气、豪气。尽管,人生无常,命运多舛,可他依然“不坠青云之志”,霍然奋起,“坎坷路上再奋蹄”,意气风发,“欲叩天宫最高处”。后期诗作,笔法益发老练、劲道,技巧更加娴熟、多变,朝气、豪气非但丝毫未减,而且更多了几分淡泊、潇洒和达观的气度。他纵然嗟叹“尘锁役心苦白发,欲求清雅遁无门”,忽又顿悟“心如东海身似苇,随它漂泊任西东”。

   逯先生的诗歌就形式而言,或为古体诗、或为近体诗、或为新体诗;就题材而言,有游仙诗、有吊古诗、有怀人诗、有抒情诗、也有咏物诗。不论何种形式或题材,先生均能挥洒自如、信手拈来。然我通览全集,发现先生比较擅长写旧体诗词,尤其擅长于绝句和律诗,且水平之高不逊古人。古体诗如《游泰山》神似于杜甫的《望岳》,我最喜其中的一句“雄伟冠五岳,峥嵘如鬼工”。近体诗词《满江红》中有“雾遮望眼,清风振衣,欲叩天公最高处”令人飘飘然,有双耳生风之感,与苏东坡《水调歌头》中“吾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堪有一比。“忠诚肝胆除弊政,救国抗夷排万难。虎门雄姿常怀想,谁谓中华无古贤。”逯先生热情洋溢地歌颂林则徐这样的大英雄,并把置与古贤之列,悼之念之追慕之,由此可见逯先生是一个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责任感的诗人。

   逯先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能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经过思想的酝酿和加工,化瞬间为永恒,变现实成艺术。大凡好诗人都是见多识广且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李白壮游名山大川,写出了那么多雄奇壮浪的仙游诗;杜甫漂泊四海、颠沛流离,写出了一首首“与历史等长,与空间等阔”的史诗;徐志摩负笈剑桥、撑篙康河,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余光中轮转天下、客居台湾而写出了久诵不衰的《乡愁》……逯先生能写出如此厚实耐读的一本未名诗集来,当然与他的游历是分不开的。逯先生拜过泰山,攀过华岳,登过崆峒山,赴过普陀山,上过翠华山;他游过汉江、莲湖、红寺湖、石门水库、刘家埝水库;他访过张良庙、夫子庙、法门寺、雨花台;他到过上海、南京、重庆、兰考等城市。真可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多少山多少水多少寺多少庙多少台多少城都印着逯先生这位平凡诗人的足迹呀。

   在这本红皮诗集中,我看到的最多的一个地理名词便是“博迪”。我不知博迪何在,但我知道那里有逯老师“儿时的梦”,那里有他“欢乐的圣诞,癫狂的圣诞”,“假如没有博迪,怎会有博爱如山,智慧如水……/庆幸没有假如,梦如博迪梦成真/博迪,感念你!我的幸福,我的七彩梦”他对博迪的感情是多么真挚、深沉和炽烈呀。我想真的没有博迪,就没有逯先生多彩的人生,我就不会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诗篇了。所以,我也想说声:“博迪,感念你!”

   逯先生现已年逾五旬,但读他的是感觉他总是很年轻。他如曹孟德一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他的思想总是跟着时代潮流,所以他的精神永远年轻。他经常和年轻人在一起谈文学、论人生、说历史,还为我们这些不经事的年轻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这也于正是他之所以能写出那样充满朝气和豪气的诗句的主要原因吧。

   想说的话很多。最后,我借用逯先生的诗句祝愿先生:“青春永不老,独保赤子心!”希望先生不会怪我借花献佛吧!我想,他不会的。

   2001年9月18日。上午。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