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代诗人,世人必会提起李白、杜甫。

他们一个是放浪形骸的诗仙,一个是忧国忧民的诗圣。特点都极为鲜明。

但在唐代,尤其盛唐时期,有一位与李白、杜甫并称“盛唐三大家”的诗人,名气似乎就没那么大了。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他就是王维,后世称他为诗佛。

说起王维,好像没办法一下子说出他的特质,以及流传最为久远的诗句。

淡,是后人对王维最大的印象。

有人说,纵观王维一生,可用三句话概括:青年时看远,中年时看开,老年时看淡。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也许,王维的“淡”,不同人生阶段自会品出不同的兴味。很多人之所以不那么欣赏王维的原因,大概如裴迪所说:

很多人觉不出王维的好,其实是因为看不懂。

01.千年前的某个春季,又或许是秋季,山西蒲州一户人家,传来声声有力的婴儿啼哭声。

这户人家世代读书,是儒学世家。祖籍原是山西祁县,因一家之主官职调任,才来到蒲州这座小城。

父亲抱着儿子,满眼宠溺;母亲看着他们,心满意足地笑了。

这个孩子,被取名王维。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因为母亲崔氏信佛,她坚信这个孩子是神佛赐予她的珍宝。曾读过一本叫作《维摩诘所说经》的经书,于是两人便商定给这个孩子的字为摩诘。

“维”在梵文中是“没有”之意,“摩”是“垢”,意思是“没有尘埃”之意。

也是从这个时候,王维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一生都充满了哲学意味。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王维12岁那年,家里发生巨变。父亲去世了。

一家人悲痛不已,母亲与父亲从少年时便携手走来,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父亲的去世,母亲备受打击。

但是作为一家之长,母亲必须以柔弱的双肩,挑起养活孩子们的重担。原本富庶的家,一夜间一贫如洗。

没有父亲的孩子在任何时代都会饱受旁人的流言蜚语,少年王维没少被这些歧视打击。这也让王维的内心越来越敏感,有着常人不能及的敏锐。因为母亲佛法的影响,他性格也日渐得柔和起来。

少年时代,王维的诗才便已开始展露。

他凭借自己绝妙的书画,高潮的音乐技艺,游走在长安权贵之间。

在这些人中,王维与唐高宗弟弟祁王最为要好。据说这位祁王擅长书法,礼贤下士。王维也乐于与他结交。

一日,王维说起自己的烦心事,自己想入仕途,可是彼时,三甲名额均由权贵把持。

祁王听了暗自思忖,上下打量王维,瞬间想到一个好办法,让他扮作女婢,以手抚琴。不多会儿,便来了一位客人,唐高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

原来,这玉真公主原本已经将解元给了另一人,祁王于是设了这么个局,有意促成王维与玉真公主的相见。目的是为了让玉真公主见识见识王维的音乐才能,好让她主动将解元给王维。

风姿绰约的少年郎,精彩绝伦的《郁轮袍》。在座的贵宾们被打动了,玉真公主也被打动了。

祁王借势向玉真公主推荐王维,夸他擅长的不仅琵琶,更善诗文。

玉真公主来了兴致,便让王维拿出几首可传世的。看完,玉真公主大惊:原来自己一直喜欢的诗词,竟是出自眼前这个少年郎之手。而自己居然刚刚才知晓。

王维一战成名。

0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在玉真公主的安排下,王维状元及第,任太乐丞。日子惬意、满足。

一个错误的决定,让他无福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快乐时光。

祁王暗示王维,想一睹伶人舞黄狮子风采。王维犹豫着最终还是答应了,并最终因此断送了前程。

原来,这皇家歌舞仅能供一人欣赏,那人便是皇帝。

王维因此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裴迪曾问王维,你愿意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王维迅速回答,不愿意。

在他看来,人首先得体面地活着,才能去追求精神世界的丰饶。

所以后来张九龄执政,王维也乐得做个右拾遗。

陶渊明的很多思想,王维都不认同,他觉得陶渊明是个可怜人。“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场景其实一点都不美,饿着肚子的诗人,一边担忧着朝中政事,一边叹息着自己种粮采菊。

跟杜甫乞讨为生一样,陶渊明活得也太累了。

不过,在王维心里,他也有个“桃花源”的梦。

出世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后人研究他时说,他不在辋川,却在距离京城很近的蓝田修了别墅,看似清修,实则还是入世。

不过他并不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强硬的方式传达给皇帝和众大臣,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爱与怜悯。

说到别墅,还有个事情很能看出王维不受世人眼光左右的心性。

据说蓝田这座别墅,原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不过,宋之问虽有文才,却因在做官时收了别人的贿赂,先后遭遇贬谪、流放,最终被赐死。

人人都劝王维,不要趟这趟浑水,宋之问是个有污点的人,住着他的宅子,今后兴许会被他连累。

王维无动于衷,他依然优哉游哉地为这座别墅做设计,将他改造为自己最理想的样子。

03.王维是个非常重情的人。

祖三和祖六死后,他写了大量诗词悼念朋友。《哭祖六》字里行间都在表达对祖六的喜欢和去世的悲痛之情。

不过,妻子去世时,王维却什么也没写。

但《旧唐书》里记载,说王维“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这样平淡的一句总结,却似乎饱含了悲伤。

在王维多年的失意、得意间,都是妻子陪着他。从金楼高歌到荒疆远乡,不论发生什么,境遇几何,她都那样温柔滴笑着安慰他。

原本,以为两人可以携手到老,子孙满堂。却不想,妻子早早亡故,孩子也未曾来到这世上便夭折。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家庭观念深厚的古代,王维毅然没有再娶,他守着亡妻和这间陋室,在孤独中度过了大半生。陪着他的,唯有佛经。

富贵、平安、顺遂,苦难、折磨、失意,人到中年的王维,也大致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尝了个遍。也最终在佛法中悟得真谛:这一生,顺境或逆境,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

他也渐渐看透,这世道就是如此了,非一人之力可以救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他,穷,但穷得有骨气。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被被攻陷,皇帝逃命,王维成了叛军俘虏。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因为满身才华,被强迫出任伪职。原本认为什么人当政不重要,只要为国爱民就好。不过,王维的想法终究是天真了。终于看清现实后,他找来裴迪,口述了一首表达自己委屈、无奈的诗。

后来,战乱平息,王维下狱。据说是因为弟弟用军功为哥哥抵消刑期,当然,这首表衷心的诗也功劳不小。

出狱后的王维,继续被委任官职,虽然都是一些边缘职位,但好歹,吃的是皇家粮,多少也为国家政务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04.王维的最后一年,是和裴迪一起度过的。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何大草的《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中这样写道。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纵观王维一生,没有特别大的人生起落,既没有被罢官,也没有发出“怀才不遇”的感慨。在盛唐,他是被人们极力推崇的大才子。

少年时代父亲去世,婚后母亲、孩子、妻子相继去世,这对一个人来说,打击无疑是非常大的。可是王维从不表现出来,他不为亡妻写过哪怕一首悼念词。大概正是因为爱太深,任何言语都太苍白吧。

今天,我们看他的作品,不仔细追究,总是只能看到他诗里云淡风轻的一面。深究之后才发现王维几不可见的深情。

贯穿王维一生,不可不讲的注定是佛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简单直白的句子,每每看到都会觉得精妙,进而感悟到其中的哲学意味。

王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静心与释然

真正懂王维和王维的诗的人很少,原因正是大部分都看不透他诗中的佛理。人们只当他的诗寡淡。例如他的田园诗和边塞诗。

李白诗中承载自己着年轻人的豪放与轻狂,杜甫诗里可承底层老百姓的疾苦,他们似乎才是代表大唐盛衰的杰出诗人。

而王维,始终以“淡”示人,他的诗词中总没有很强烈的情绪。甚至有的诗看完也不知道他讲了什么。

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篇就是很“静”,读不出什么多余信息。

实际上,写环境很静,首先需得心静。彼时的王维已然深陷各种困苦,但他选择以静制动,无论社会如何震荡,心静了,世界就静了。

裴迪很懂他,他知道王维有这样的心态,全仰赖王维这一生对佛理的参悟,才使得他对周遭的一切困苦看得很淡。那种淡,非深入了解王维不能理解。

蒋勋也说,王维的诗是有佛性的。这点,苏轼大概可以与他相媲美。一个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个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王维最后的日子是幸福的,无病无灾,生活富庶,精神充实,身边还有裴迪相伴。如此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