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是真的!

现全录如下:

(版本一)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版本二)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简要掰一下相关诗中某词的解释或出处。

望门投止是说张俭,张敛弹劾宦官反被诬陷,逃亡途中很多人不怕受到牵连纷纷接纳或给他得拱帮助。

版本一的忍死须臾和版本二的直谏陈书,指的是杜根,杜根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命人把杜根装进袋子里摔死,行刑之人钦佩杜根为人,摔打时用力较轻,行刑后便扔到城外,太后派人检查,杜根装死得以活命,在外隐居15年。

望门,看到人家

投止,投宿

忍死,有所期待,所以不肯死去

须臾,一会儿

横刀,横刀于颈,指就义

肝胆,忠勇义气,这里指正气。

昆仓,原为古山,这里指广大雄伟。

欧刀,原指宝刀,后指行刑人所用的刀

公罪,公务犯罪,公务过失引起的罪名。

去留,原指离开或留下,这里指生死

之所以认为也是真的,是因为第一首更像初稿,而且在结构上也符合七绝的章法。原因如下

一、“止”同“趾”,这是现代人所不知道的文字通用模式。

二,版本二头两句采用了对仗结构,这对于近于口占来说是比较常用的创作方法。

三,“欧刀”,“公罪”都有典故或出处,符合古人的创作习惯。

小可认为,这两首诗应当只是初稿和定稿的区别。

但是细品之下,广为流传的那个版本更好一些,理由如下。

一,版本二逻辑有偏差,“直谏陈书愧杜根”,这一句的主体是谁?如果是梁启超,那么会产生一种误解,批评梁启超不能像杜根一样毫不畏死。如果是说自己,便失了对仗的意义,因为第三句,第四句是才应当说自己。当然更不可能说狱卒,狱卒敬重他们的品德而想放他们一马,这明显与全诗的基调不符。

二,版本二主体不清,“手掷欧刀仰天笑”,问题和上一句相同,这个“手掷欧刀”的人是谁?谭嗣同是一名囚犯,浑身枷锁,这“刀”从何来?又“掷”向何处?所以他手中根本没有“刀”可“掷”。莫非也是指行刑之人,岂不是说行刑之人砍完头之后仰天大笑,还是说临刑之前仰天大笑惊得行刑之人把刀扔出下去?无论哪一种解释,这气韵和气势就逊了许多。

三,版本二气势不足,“留将公罪后人论”,这仿佛是自我安慰,后人会看到你们这些朝臣的失职的,罪,罪过,过失之意。各为其主而已,有何过失?所以这一句是指向了要杀他的人,而不是变法失败的这件事,高度就不一样。变法是救国之举,公罪却只是公务过失。这份量相当之低。

所以,综合而论,版本一更好一些,第一句说康有为等人,第二句说梁启超等人。第三句说自己留下,第四句说生者和死者都气贯千秋。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结构上更加浑然一体,气韵也恢宏悲壮,而且不会产生任何误解。

版本一应为原作

版本二疑为口占初稿或当时其他人之作。

网络记载的谭复生(嗣同,号壮飞)原诗是真的吗?诗意和水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