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肯定遇到过关于厂商均衡的条件的问题,今天情感在线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厂商均衡的条件,以下关于厂商均衡的条件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

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

中微重点内容

一、第三章偏好与效用

1 掌握无差异曲线及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凸性、边际替代率的公式计算)

2 效用函数包括良好的和非良好的,对于良好的效用函数如CD、CES型可以直接利用拉格朗日函数法或者按照份额求其最优解,对于非良好的如完全替代、完全互补、厌恶品、中性品这些要利用画图法来求最优解。

二、第四章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1 会求间接效用函数,即求极大化了的效用函数

2 支出函数,知道如何求希克斯、马歇尔函数即给定效用求支出最小化是求希克斯函数,由效用最大化是求马歇尔函数

3 罗伊恒等式

4 可以参考这一章的课后习题4.1 4.2 4.4 4.5

三、第五章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 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推导

2 需求弹性,这个应该是本章考试重点,重点看一下课后习题中关于弹性的证明计算题

Ps: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及斯拉茨基法可能不考

四、第七章生产函数

1 计算会涉及求MPk、MPL,RTS

2 等产量线,掌握7.5节中的四种简单的生产函数

3 替代弹性会求

4 这章可以参考课后习题7.2、7.5、7.6

五、第八章成本函数

1、当生产规模报酬不变时,其生产函数情况 202页

2 在既定产量的情况下会求成本最小化

3 谢泼德引理的运用 212页

4 参考课后习题8.10

六、第九章利润最大化

1 最为价格接受者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这个可以考论述题比如问为什么这个短期供给曲线是这个样子的)

2 会求利润、利润最大

七、第十章均衡模型

与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结合求均衡,本章重点在于会求均衡,可以参考课后习题10.7

八、第十一章应用竞争分析

本章主要会考税收、补贴对福利的影响,福利损失的计算可以参考课后习题11.6 11.8

九、第十三章不完全竞争模型

本章可能会考三级价格歧视,参考课后习题13.1 13.7

十、第十五章博弈定价模型

本章考纳什均衡,可能是简单计算也可能是论述,参考课后习题15.3

对于最后的论述题,我根据自己找到的一些材料认为可以这样解答(仅仅是个人看法,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来定的)

1 总概括回答

2 列出要点,对要点分条论述,展开回答,尽量详细,可以结合图形,图文并茂。

3 综上所述,进行总结

例: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在长期内为何经济利润为零

在长期,完全竞争厂商是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MR=L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的。在这里,厂商在长期内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自由地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1)当市场价格较高时,厂商会根据价格选择产量,这时厂商可以获得利润。由于每个厂商的利润都大于0,于是就有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的生产中来,导致市场供给增加,市场价格下降,直至市场价格下降至市场价格到使得单个厂商的利润消失,利润为0为止,从而实现长期均衡。可知: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发生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最低点,市场的长期均衡价格也等于LAC曲线最低点的高度。

(2)在任何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上,都必然对应一个生产该产量水平的最优规模。这就是说,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是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进而实现长期均衡的一个必要条件。

(3)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发生在LAC曲线的最低点。此时,厂商的生产成本降到了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商品的价格也对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由此,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LAC=SAC,其中,MR=AR=P。此时,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

2022人民银行考点知识积累——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价格接受者)

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

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4.信息是完全的

(二)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

1.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厂商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2)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①AR曲线和MR曲线

结合厂商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的概念,对于完全竞争厂商有AR=MR=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MR曲线和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d三条线重叠,它们都用同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来表示。

②TR曲线

TR曲线则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

(3)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厂商的利润=总收益-总成本,即π=TR-TC。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利润最大化原则也是亏损最小化原则)。

注意:MR=MC这一原理,在任何类型的市场中都是适用的。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一)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在长期,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了比在短期内所能获得的更大的利润。

(二)厂商进出一个行业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行业内的每个厂商既无利润,也不亏损,所有企业经济利润为零,但都实现了正常利润。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这时,生产的平均成本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商品的价格也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

经济学家把完全竞争厂商LAC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为理想产量。

长期均衡条件:MR=AR=P=SMC=SAC=LMC=LAC

人机料法环,制造业必备基础知识!想要的都在这!「标杆精益」

全文总计4459字,需阅读9分钟,以下为正文:

01

人机料法环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五个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的简称。

“4M”:人员(Man)机器(Machine)物料(Material)方法(Method)

“1E”:环境(Environment)

人:指制造产品的人员;机:指制造产品所用的设备;

料: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

法: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方法;

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

这五大要素论中,人是处于中心位置和驾驶地位的,就像行驶的汽车一样,汽车的四只轮子是“机”、“料”、“法”、“环”四个要素,驾驶员这个“人”的要素才是主要的。没有了驾驶员这辆车也就只能原地不动成为废物了。

一个工厂如果机器、物料、加工产品的方法也好,并且周围环境也适合生产,但这个工厂没有员工的话,那他还是没法进行生产。

02

五大要素

(1)人员4M与1E它们构成了工厂的“五大要素”,但在这五大要素中,人是处于中心位置和主导地位的,就像行使的汽车一样,汽车的四只轮子是“机”、“料”、“法”、“环”四个要素,驾驶员这个“人”的要素才是主要的,没有了驾驶员这辆车也就只能原地不动成为废物了。

一个工厂如果机器、物料、加工产品的方法也好,并且周围环境也适合生产,但这个工厂没有员工的话,那他还是没法进行生产;

(2)人本原理

“质量管理,以人为本,只有不断提高人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活动或过程质量、产品质量、组织质量、体系质量及其组合的实体质量”这就是人本原理。

只有良好素质、专业技能过硬的员工去操作机器,按合理的比例对原材料进行配置,按规定的程序去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公司才能良性的发展。

(3)公司各级人员及其应具备的素质

a. 领导层

①最主要的是长远的发展眼光,能正确制定发展的战略方针(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②具备领导能力(带领团队向着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不断努力以至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③沟通能力,从善如留(与下属的交流)④决策能力

b. 中间管理层

①最主要的是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处于中间阶层,上下沟通协调)

②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很好的指导工作

③执行能力(很好的传达最高领导层的战略方针,并能够组织人员、设备、物料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生产)

④组织能力

c. 基层管理层

①最主要的是专业技术能力要强,能带领员工进行实际操作

②沟通能力(很好的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员工的工作、生活心理,及时帮助员工解决一些问题,并能向上级汇报)

d. 员工

①要有团队意识

②实际操作能力要强

③了解与工作相关的基本知识

总的说来:公司全员要有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学习意识,把顾客满意摆在工作的首位。

(4)公司人员的优化配置

要做到公司人员的优化配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 岗位分析

a. 工作是什么①. 工作内容、任务职责

②. 岗位名称、级别

③. 岗位需要的工作条件与其他岗位的关系

④. 岗位在企业组织结构的位

b. 谁适合这个工作①. 学历和专业要求

②. 基本能力

③. 年龄和性别

④. 必须接受的培训和培训时间

c. 谁最适合这个工作①. 怎样的经历可以优先

②. 那些专业可以优先

③. 怎样的资格(如某些职称、证书等)可以优先

目的:做到人岗匹配,发挥每人的长处

B. 人员培训的目的

新员工上岗培训的目的:①. 使新员工熟悉工作场所,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晋升加薪的标准,清楚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发展目标,以利于新员工适应新的环境

②. 使新员工明确工作职责,适应新的职业及作业程序

③. 促使新员工转变角色

C. 绩效评估考核

绩效评估也称业绩或业绩评价等,是指对评估者完成岗位(或某项)工作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

它的作用:绩效评估被用来作为有关员工工作条件,包括晋升、解雇和薪酬决策等的基础。可以改善员工的绩效,加强工作技能,指导员工努力工作;

D. 薪酬与激励

薪酬与激励对人员影响是很大的,对留住人才、挖掘人才起到很大的作用。薪酬最主要的是做到一个公平性,其次,激励性、竞争性、司法性、经济性。激励的种类很多,要依职位、人员的不同设有不同的激励方法;

03

机器设备与物料管理

1. 机器设备的分类和定义

设备一般是指机器设备,它包括仪器设备、测量用具、工具等;

2. 机器设备的使用、点检、保养

机器设备的管理分三个方面,即使用、点检、保养;

使用:即根据机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要求来培养操作者,使其能够正确操作使用设备进行生产,这是设备管理最基础的内容;

点检:指使用前后根据设定完成的标准对设备进行状态及性能的确认,及早发现设备异常,防止设备非预期的使用,这是设备管理的关键;

保养:指根据设备特性,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对设备进行检修、清洁、上油等,防止设备劣化,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是设备管理的重要部分;

3. 发生不良事项时的处理方法

在日常点检或使用中如发现不良,点检者应记录不良内容,并立即向上级报告;

4. 设备的目视管理

设备的管理除了建立系统的点检保养制度外,还应对放置的现场进行规划、标识及目视管理中设备管理是以能够正确地、高效率地实施清扫、点检、加油、紧固等日常保养工作为目的;

5. 如何做好物料管理

A. 库存管理

①物料的包装②物料的搬运

③物料的识别

④物料的保管——仓库管理

⑤物料的领取使用

B. 物料的设计变更

设计变更指由于设计、生产、品质使用等因素对产品发生规格、型号、物料、颜色、功能等的变更;

C. 物料不良的处理

a、不良严重程度的区分,发生不良时,要根据重要程度划分缺点等级;

b、不良品处理

① 不良相关信息的收集、保存

② 不合格品的区分

③ 不合格品的处理

④ 不良品的再次确认

⑤ 纠正处理

D. 物料的目视管理

日常工作中,需要对消耗品、物料、在制品、完成品等各种各样的物料进行管理。“什么物料、在哪里、有多少”及“必要的时候、必要的物料、无论何时都能快速地取出放入”成为物料管理的目标。目视管理能有效防止许多“人的失误”的产生,从而减少品质问题发生;

04

方法与环境

1. 方法的重要性

处理任何一件事情,不论其结果如何,都会使用到某种方法。那么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同样需要方法。

前面我们讲到了人员、机器和原材料,如果仅仅只拥有了这几样东西,企业并不等于就能顺利生产了。企业要赢利,方法是绝对少不了的。

古时国家之间争夺城池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各种商场谋略,这些都证明了方法的重要性。

企业进行生产制造,从拿到订单到向客户提供产品,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调。那么这中间,各个部门之间如何协调都必须运用一套有效的方法。

我们知道,一项活动的开展首先都应该有事先的计划,例如,材料的购入、机器设备的安排、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调度、计划用何种方式进行生产等。

有了计划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实施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采用何种方法使实施过程准确地朝着我们的计划目标发展。

2. 方法的目的性

合理进行生产使人相处和谐准确了解各种数量信息、生产系统状态,通过调整达到目标提高利用率、人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3. 方法的具体体现

(1)为生产工作任务进行有效排序作业排序:在有多种不同物料、一台设备的情况下,每种都有各自生产时间和交货期,就要安排生产顺序,决定哪个作业首先开始工作的活动;

基本原则:优先调度。

充分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①满足顾客或下一道工序作业的交货日期②使流程时间,即作业在工序过程中耗费的时间最短

③使在制品库存最小

④使设备和工人的闲置时间最短

(2)进行作业安排,即按作业计划安排进行工作任务的分配

计划确定——安排(人力、机器、原料供应等)——根据作业顺序和生产任务开具指令单(加工单、首件单、入仓单等)——指导人员作业内容。

安排步骤:

①在生产计划规定的生产开始前,检查各种准备工作是否完成,能否保证生产顺利进行;②根据生产能力,核实现有的负荷及生产余力,按作业计划分配操作人员具体职责,并发出开始作业指令。

(3)机械使用方法

不同的机器设备都有各自的使用方法,要求工作人员能熟悉其性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其操作方法。

(4)收集、记录与传递生产信息

一般以投入/产出控制报告、各种状态和例外报告(预期和延期报告、废品报告、返工报告等)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了解各种信息和实际实行情况,知道其偏差幅度,进行随时调整。

(5)生产过程评估

通过个人观察、分析统计报告、分析生产记录等方式对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果进行有效评估。

(6)调整

根据结果的具体实施情况,对生产计划和生产过程作适当调整,例如添加、减少或变更生产工序,生产流量的变更等。

05

生产进度计划

(1)定义: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控制的最主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的始终,从生产技术准备到产品入库的所有生产活动都与进度控制有关。

生产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已经制定出的作业计划,检查各种物料的投入和产出时间、产出数量以及产品和生产过程配套性,保证生产过程平衡的进行,保证产品能准时包装出货。

(2)目的:准时产出。

就是要求在设定的时间,按照需要的产品,生产出所需要数量的产品,各种物料的产出必须按照计划进行,如果物料延迟,就会影响到整个产品的生产工作,反之,如果物料提前准备完成,会造成在制品过多积压,引起生产费用上升。

(3)基本内容:

①投入进度控制:即对产品或原材料的投入如期、数量以及提前期或延后期的掌握。

投入进度控制是预先性控制,投入不及时或投入数量不足,必然会造成生产过程中无法平衡进行,产品无法按照制定的期限交货,甚至造成生产中断;如果投入物料过多,生产中的在制品形成积压造成生产中的浪费。

②工序进度控制:即在实现投入之后,要进行的具体的生产制造过程。其内容就是对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道工序生产的控制。

③产出进度控制:经过生产的每一道工序,生产出的产品也要进行控制,产出进度控制就是对产品的出产日期、出产数量的限制,其中也包括产出物料与产品的均衡和配套的控制。实现产出是整个生产进度控制的根本目的。

06

环境

(1)工作场所环境:指各种产品、原材料的摆放,工具、设备的布置和5S;

(2)对危险品控制:

化学物品的堆放,诸如酒精、洗码水之类要放置在指定区域并标识,并在化学品堆放附近处放置防止化学品泄漏的抢救工具和抢救材料;

(3)生产环境:

指具体生产过程中针对生产条件对温度、湿度、无尘度等要求的控制;

07

工程变更

1. 目的

确保工程(“4M+1E”)变更的可行性,并对变更前/后的产品进行有效管理,防止异常发生;

2. 工程(4M1E)变更内容

(1)人员的变更a. 重要作业工程人员的变更(本公司指定的特殊工程)b. 新员工大幅度变更

c. 作业监督者的变更

(2)设备的变更

a.工具的变更b. 机器、设备的变更

(3)制造工程/方法变更

a .生产、包装检查方法变更b. 工艺追加、废止、顺序变更等(不影响品质除外)

c. 条件(或生产条件)大幅度变更

(4)材料变更

a. 材料外观变更。b. 材料供给者变更(生产厂家)

c. 特殊生产辅料变更

(5)其他变更

a. 工作场所、工厂变更b. 外协厂商变更

c. 其他认为对品质有影响的变更

d. 生产厂家变更

(6)环境变更

对工作场所有特殊要求时(如:温度、湿度、无尘度……)

3. 流程

在正式量产的工程(4M1E)变更要遵守以下流程。

申请部门提出变更申请;

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可行性确认;

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验证;

最终由品保部予以确认;

如有客户要求确认的需由客户作最终决定;

变更OK后,由相关部门进行标准类文件的修订;

确认后方可实施正式变更;

实施流程见下图:

什么是水资源空间均衡?其理论方法是什么?郑州大学左其亭教授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框架

引用格式:左其亭,韩春辉,马军霞,等.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9,41(10):113-118.

作者简介:左其亭(1967—),男,河南固始人,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摘要

摘要:面对日益凸显的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和矛盾,推进和落实水资源空间均衡已成为当前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到底什么是水资源空间均衡以及其理论方法是什么,是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空间均衡研究的梳理和分析,结合水资源空间均衡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定义以及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概念;在对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并对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最后,从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方面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的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总体来看,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的研究对解决我国现代治水实践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支撑国家现代化水利建设论证与规划,促进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空间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为今后开展水资源空间均衡管控与实践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资源;空间均衡;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体系框架

1 引 言

水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与战略性资源。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发展失衡与空间开发无序现象日趋加剧[1],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问题愈发严重,如何破解水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针对当前越发严重的水问题,我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成为解决当前水资源难题、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原则。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开展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是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但目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关于水资源的空间管理问题早已有人研究,如邓伟等[2]于2003年对水空间管理与水资源可持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一直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潜在问题,最近几年逐渐被重视并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且多为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的认识或对空间均衡的作用与意义等方面的论述,如王浩等[3]从战略层面分析了引汉济渭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于实现我国水资源空间均衡所发挥的作用,并以水资源荷载平衡为目标,提出要开展负荷均衡、空间均衡、代际均衡的国家水资源配置格局和流域区域配置方案研究[4];左其亭等[5-6]从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对如何做好水资源空间均衡提出了具体建议,并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分布均衡计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方子杰等[7]提出了空间均衡原则的个人理解和实施办法,并以浙江省为例,围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措施进行了全面解读和阐述。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水资源空间均衡仅被作为一种治水新理念、思想、原则或约束,其研究也多停留在对宏观政策的解读上,很少深入挖掘其内在原理及具体应用途径,到底什么是水资源空间均衡,它的理论方法有哪些,应用前景如何等问题仍不十分清晰,从而限制了其发展方向和研究深度。通过检索发现,其他专业和领域围绕空间均衡也开展了相关研究,特别是在理论方法方面的一些研究思路可供参考和借鉴,如具有经济学意义的水资源配置模型[8]、应用于土地利用空间分析中的均衡度量化方法[9]等。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吸纳相关领域对空间均衡的理解和认识,从水资源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家的政策导向,明确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并对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论述,以期为水资源空间均衡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 对空间均衡的认识与水资源空间均衡概念的界定

●2.1 对空间均衡的认识与研究综述

“均衡”(equilibrium)最早是物理学中的一个词汇,指的是大小相等、作用相反的两个力作用于物体所处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10]。在被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后,“均衡”被赋予了主体行为选择自由的哲学意义,并被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均衡分析研究当中[11]。各个领域对均衡的理解不同造成了均衡具有不同的表述,如《萨缪尔森辞典》[12]认为经济学中的均衡指的是各种对立变化的经济力量处于一种均衡静止、不再变化的状态;Morrison[13]认为在厂商研究中,均衡指没有动力调整产出水平的状态;吴汉东[14]认为均衡指维持共同意愿的一种恒定的交互方式;刘雍潜等[15]认为教育发展中的均衡是实现供需平衡并满足个性化需要;张峰[16]认为在博弈论的表述中均衡即指平衡,而经济学的表述中则指有关要素保持恒定值;竺炜等[17]认为弹性网的受力均衡是指弹性系数较大的支路应承担较大的力。从上述解释中可以发现,虽然字面意思有些许出入,但主体意思非常接近,都表达“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多数人认为“均衡”的核心要义即为“平衡”。在21世纪大英汉词典和牛津词典中,对单词“equilibrium”的解释既可指“均衡”也可指“平衡”。当然,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些文献专门对二者的区别进行分析,但差异较小。笔者曾对“平衡”进行过论述[18],但本文无意于区分“平衡”与“均衡”之间的差异,而倾向于二者是一致的。因此,文献[18]基于对“均衡”一词的分析和理解,特别是考虑到研究的需要,给出如下定义:“均衡”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比如经济学中“供求均衡”指商品供需的量与价格使买卖双方均满意的一种平衡状态,水资源学中“供用水均衡”指供水量与用水量、供水价格与用水价格使供用水双方均认可的一种平衡状态,生态学中“食物链均衡”指生物数量满足各环节需求的一种平衡状态。

有关“空间均衡”(spatial equilibrium)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但大多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开展的,主要研究经济空间的发展及制约因素等[19],研究思想大致经历了3个层次的发展[20-21],各个层次的侧重点表现在:①区位分工,通过要素空间优势互换实现整体最大效益[22-25];②区位选择,从静态空间的视角(理想状态)审视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经济主体对空间区位的选择实现空间均衡[19];③新经济地理条件,考虑空间禀赋的差异及动态性,以区内供需匹配和区间协调互补来形成空间均衡格局[26-27]。除此之外,有少量研究从其他视角对空间均衡进行了分析,如陈丽等[28]从农业视角研究粮食空间均衡状态,焦华富等[29]研究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均衡状态,杨伟民等[30]研究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空间均衡状态,樊杰等[31-32]认为空间均衡具有两面性(局部和整体)。总而言之,当前研究对于空间均衡的理解基本是从某一个领域或角度进行解读,研究对象和理解的差异造成空间均衡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概念。

基于上述分析和认识,笔者对空间均衡的理解是:在一定的空间单元上,为了实现一定的空间均衡目标或达到一定的空间均衡状态,均衡参与者按照一定的约束条件或规则,在空间上所维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因此,笔者认为空间均衡的一般定义为“在空间上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2.2 水资源空间均衡提出背景及概念界定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给水资源带来更大压力,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凸显且锐化,逐渐成为水安全保障的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①水资源自然分布两极分化严重,地区水多的太多,水少的太少,时空差异明显,对地区发展布局造成极大限制;②区域发展核心聚集(人口、产业等),用水矛盾加剧,用水和排水集中化,造成取调配水愈发困难,环境问题集中呈现;③空间上水资源、人口、经济等不均衡趋势加剧,地区之间矛盾升级,不利于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面对上述问题,国家适时提出“空间均衡”原则来指导新时期治水工作,改善水资源空间不均衡现状,促进区域空间均衡发展。

综上,本文给出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定义:指在空间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该平衡状态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空间条件下所形成的,这种空间上的平衡状态可能是和谐的、可持续的,也可能是不和谐的、不可持续的,其原理如图1所示。因此,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只是一个阶段目标,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实现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才是终极目标。

图1 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示意

3 理论体系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3.1 理论体系框架

作为现代水资源管理的一种理念和手段,水资源空间均衡有必要单独形成一个理论体系来指导区域水资源的空间布局与规划。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可知,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是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作用机制、形成过程及优化布局的理论方法体系,它考虑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中单一要素的实际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改变,并研究它们达到最优空间平衡状态的策略。

从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应用实践4个方面,构建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

针对该理论体系的关键点说明如下。

(1)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研究对象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水资源兼具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基于水循环的纽带关系[33],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被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强度和广度、对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对水资源保护力度和措施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空间分布、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空间功能之间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水资源空间分布、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空间功能之间以水循环为纽带彼此相互影响和制约。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是研究该系统以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空间均衡目标的一个知识体系。

(2)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内涵。目前对水资源空间均衡内涵的讨论较多,但由于认识的差异加之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因此目前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而准确的定义和认识。笔者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的主要观点:①水资源空间均衡是从空间的视角来审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均衡问题,从而使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在空间上科学合理;②水资源空间均衡是满足空间均衡发展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为的集合,该集合中所有行为都要满足空间均衡的要求;③水资源空间均衡具有相对性,是针对某一特定空间区域而言的;④由于不同空间上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禀赋不同,因此水资源空间均衡存在空间异质性;⑤水资源空间均衡并不始终存在,在某一阶段或状态下,可能没有形成水资源空间均衡;⑥水资源空间均衡具有动态性,是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所形成的,系统要素的改变可能使空间均衡状态转移,最优水资源空间均衡是一种特例;⑦理性看待水资源空间均衡状态的转移,水资源空间均衡可能是和谐的、可持续的,也可能是不和谐的、不可持续的,因此需要人为进行科学调控[18]。

(3)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世界观。水资源空间均衡既要尊重自然的一般规律,又要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二者在空间上要相协调。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系统与组成要素及环境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空间均衡理论、水循环原理、和谐平衡理论、水资源空间均衡判别准则等,是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与支撑。

(5)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①水资源空间均衡模拟与辨识方法,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状态是由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受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如环境变化、政策变化等)而变化,因此需要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采用空间均衡辨识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子;②水资源空间均衡度度量方法,水资源空间均衡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在空间上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如何衡量与表达,需要进一步通过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价方法来实现,包括水资源空间均衡度的度量方法(如空间均衡度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等)、水资源空间均衡度绘制方法(如空间均衡等值线及重心绘制方法等);③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水资源空间不均衡则需要进行调控,调控的方法为空间均衡优化调控模型。

(6)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应用实践。包括:水资源空间均衡演变分析、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价、水资源空间均衡系统优化与调控,水资源空间均衡安全保障与决策等,可广泛应用于区域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资源论证、水战略制定与布局等实践中。

●3.2 主要研究内容

(1)水资源分布空间分析。主要包括:①水资源空间格网化,在对矢量图和水资源空间相关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矢量数据图进行格网划分,并进行赋值和计算;②水资源特征(降水量、径流量、水资源量等)空间分析,在水资源空间格网化的基础上,研究相关数据变量的空间分布及空间异质性、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等,从而掲示其空间分布特征。

(2)水资源空间均衡作用机制与量化准则。主要包括:①水资源空间均衡作用机制研究,分析影响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等)和主要经济社会因素(城市化发展水平、耕地灌溉面积、人口、经济发展规模等)以及水资源空间分布对变化环境的响应,研究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互馈关系,揭示水资源空间均衡的作用机制;②水资源空间均衡准则量化,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3个方面,对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进行准则识别,并对准则进行定量表达。

(3)水资源空间均衡程度度量方法。主要包括:①水资源空间均衡程度度量代表指标确定及计算方法研究,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3个方面分别选取代表性指标,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系数计算方法,计算各指标的空间均衡系数,并对这些系数进行综合计算,得到水资源空间均衡度。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选择的不同,水资源空间均衡度又被赋予不同的具体涵义,比如水资源分布空间均衡度、水资源供需平衡空间均衡度、水资源匹配空间均衡度、水资源调配格局空间均衡度、水资源协调发展空间均衡度等;②水资源空间均衡等值线和重心分布计算绘制方法研究,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系数在空间维度上的作用机理,计算描绘水资源空间均衡等值线和重心分布图,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系数在时间维度上的作用机理及维持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理论变化曲线。

(4)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模型及应用研究。主要包括:①模型构建,以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为指导,识别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关键因素,基于笔者提出的和谐论理论方法,以人水和谐度最大为优化目标,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多维临界约束,构建满足水资源空间均衡需要的多维临界和谐调控模型;②模型求解方法及效果评价,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结合遗传算法、多目标迭代优化等寻优算法,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最优参数组合,进而确定和谐调控指标的最优值,为制定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案提供参考;以和谐评估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比调控前后反映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度大小为基准,对所构建的多维临界和谐调控模型进行效果评估;③模型应用与检验,以某一流域为示范区,构建满足水资源空间均衡需要的多维临界和谐调控模型,论证和检验模型的适用性。

4 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展望

●4.1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研究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本文提出的水资源空间均衡概念、理论体系、理论观点等是初步的尝试性工作,接下来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开展。比如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原理仅仅停留在宏观设想方面,缺乏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揭示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本质机理;水资源空间均衡思想具体如何指导新时期治水工作还需要系统和针对性地去开展相关研究。随着未来工作的开展和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的不断认识,会产生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

●4.2 水资源空间均衡方法研究

本文提出的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方法是一个系统的框架,框架中的各个方法都有待去攻克和解决,亟需构建一般性的方法。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3种:一是结合机理分析创新性地提出新方法,这需要从数学和统计学的角度去推导和论证;二是搬用其他已有的方法,但在适用性上需要进行实例验证;三是对已有方法进行交叉应用或改进,前期可在针对性的问题上开展应用和检验。

●4.3 水资源空间均衡应用研究

(1)现代治水实践中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应用。水资源空间均衡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它从空间均衡的视角看待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问题,为现代治水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在实现人水和谐方面,水资源空间均衡注重空间上的平衡发展,理性看待水资源空间均衡的转移,可通过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提高空间均衡度,实现人水和谐;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通过考虑不同地区空间上差异的影响,以空间均衡为目标或约束对“三条红线”进行分解和配置,实现空间上对水资源的有效管控,而非一刀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水资源空间均衡可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水资源空间均衡管控,实现空间上水资源和水环境均可承载,保障空间上生态的良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河湖水系连通方面,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可作为重要理论支撑,指导河湖水系连通空间功能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需求相均衡,实现空间载体的重大价值。

(2)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空间均衡可行性论证。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弥补区域间水资源禀赋差异的重要工程手段。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完成了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如中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加拿大的魁北克调水工程等[34],另外还有很多工程仍然处在论证和讨论阶段,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前期论证非常复杂,需要尽可能全面地考虑所有问题。目前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所做的前期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从调水路线、调水工程技术和效益、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论证,很少从空间的视角去审视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整个工程沿线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影响。水资源空间上的调度势必会打破工程沿线地区原有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原有水资源空间失衡,并在调水后逐渐形成新的空间均衡状态,这种水资源空间均衡状态的转移是否是和谐的、可持续的,水资源空间均衡水平是否得到提升,直接关系到地区空间未来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前期可行性论证中加入水资源空间均衡论证是十分必要的。

(3)基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编制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需要依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禀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各环节进行科学规划与安排,其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调度与配置。当前水资源规划主要是对地区水资源现状进行评价、对未来发展趋势与需求进行预测、分析供需关系、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计算、制定规划策略等,往往只注重从时间维度上分析水资源需求的变化,而忽略了水资源本身在空间上的限制以及水资源需求在空间维度上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的规划编制中,应根据实际需要,统筹考虑规划空间范围内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空间差异性,将空间均衡作为水资源规划所遵循的原则之一,以水资源为限制对区域的空间发展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一个良性的作用关系,共同促进区域健康和永续发展。

5 结 语

本文在对均衡和空间均衡不同领域观点梳理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提出背景,给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定义,进而构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并介绍了其主要内容研究框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表明,水资源空间均衡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在空间上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是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形成及优化的理论方法,对于现代治水实践应用、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论证、水资源规划编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是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初步探讨与思考,有些仅仅是初步的想法或设想,还很不成熟,在内容上可能有歧义和疏漏之处,有待下一步开展更系统的工作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DICKEN P.Geographers and Globalization:(Yet) Another Missed Boat?[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4,29(1):5-26.

[2] 邓伟,翟金良,闫敏华.水空间管理与水资源的可持续性[J].地理科学,2003,23(4):385-390.

[3] 王浩,刘家宏.引汉济渭工程在国家水资源战略布局中的作用[J].中国水利,2015(14):47-50,59.

[4] 王浩,刘家宏.国家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配置探讨[J].中国水利,2016(17):7-9.

[5] 左其亭.水资源空间均衡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中国水利报,2017-05-25(5).

[6] 左其亭,纪璎芯,韩春辉,等.基于GIS分析的水资源分布空间均衡计算方法及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8,36(6):33-36.

[7] 方子杰,柯胜绍.对坚持“空间均衡”破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5(12):21-24.

[8] 王劲峰,刘昌明,王智勇,等.水资源空间配置的边际效益均衡模型[J].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2001,31(5):421-427.

[9] 卞凤鸣,刘彦彤,赵玲.吉林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2):74-80.

[10] 李扬.失衡与再平衡[J].国际金融研究,2014(3):3-6.

[11] 廖奕.转型中国司法改革顶层设计的均衡模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20(4):63-77.

[12] SAMUELSON P A.萨缪尔森辞典[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1-721.

[13] MORRISON C J.Primal and Dual Capacity Utilization:An Application to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n the U.S.Automobile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1985,3:312-324.

[14]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中国语境解读[J].中国法学,2013(4):15-26.

[15] 刘雍潜,杨现民.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5):11-14.

[16] 张峰.论博弈逻辑的分析方法:纳什均衡分析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95-99.

[17] 竺炜,周孝信,蒋頔,等.基于映射弹性势能的电网有功承载能力定量指标[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13):2088-2099.

[18] 左其亭,赵衡,马军霞.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平衡研究[J].水利学报,2014,45(7):785-792.

[19] 贾善铭.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研究述评[J].区域经济评论,2014(1):124-129.

[20] 张玉泽,张俊玲,程钰,等.供需驱动视角下区域空间均衡内涵界定与状态评估:以山东省为例[J].软科学,2016,30(12):54-58.

[21] 贾善铭.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研究述评[J].区域经济评论,2014(1):124-129.

[22] 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839.

[23] 李嘉图·大卫.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丰俊功,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254.

[24] OLIN B.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1-622.

[25] 张明东,陆玉麒.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理论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3):7-11.

[26] 冯邦彦,李胜会.结构主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经纬,2006(5):54-56.

[27] 陈雯,孙伟,段学军,等.区域发展的空间失衡模式与状态评估: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学报,2010,65(10):1209-1217.

[28] 陈丽,郝晋珉,艾东,等.黄淮海平原粮食均衡增产潜力及空间分异[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2):288-297.

[29] 焦华富,戴柳燕.合肥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均衡性现状及影响因素[J].城市问题,2015(5):46-51,59.

[30] 杨伟民,袁喜禄,张耕田,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总报告[J].管理世界,2012(10):1-17,30.

[31] 樊杰,周侃,陈东.生态文明建设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创新与应用实践[J].经济地理,2013,28(1):1-9.

[32]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

[33] 左其亭,刘欢,马军霞.人水关系的和谐辨识方法及应用研究[J].水利学报,2016,47(11):1363-1370,1379.

[34] 聂艳华,刘东,黄国兵.国内外大型远程调水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及启示[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1):148-151.

关于厂商均衡的条件(厂商均衡的条件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以上则为【厂商均衡的条件(厂商均衡的条件)】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情感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