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尢尢

开心麻花的首档团综,《麻花特开心》播出四期了,这期间各路声音从四面八方向着台前幕后涌来。作为一档有着沈腾、马丽、艾伦、常远等喜剧届“名角”常驻的综艺,既是开心麻花发力互联网内容的一次首秀,也是平台优酷与开心麻花在喜剧综艺赛道的一次联合布局。

但目前来看,似乎很难、甚至是无法用“好看与否”来对其进行轻易概括。至于为何要打造这档综艺,开心麻花的联席总裁汪海刚表示最初的想法并不复杂,“因为开心麻花作为一个喜剧公司,签约了数百个艺人,这么多年一直是一个大家庭的概念,只是随着各自发展平时大家聚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就想用团综的方式把大家聚在一起,向外界展示幕后的开心麻花大家庭。”

当初始念头有了之后,再回归到开心麻花自身的“平民化”调性上来,属于《麻花特开心》的节目基调就基本被定下了。这样一来,借着游戏的壳子,展现成员特质和伙伴关系,就成了综艺总策划张铎及其团队的首选方式。同时为了夯实开心麻花特有的“平民气质”,普通人的视角也在每期节目的设计中被融了进来。

当下,随着节目的播出观众反馈也在逐渐增多,其中既有让主创团队了然自省的中肯建议,也不乏充满笑声的惊喜回馈,为此骨朵对话开心麻花联席总裁汪海刚以及《麻花特开心》总策划张铎,请他们一起来聊一聊在这档“披荆斩棘”的团综首秀背后,究竟还有着哪些痛点和期许。

被“放大”的首档团综,好坏孰断?

虽然在谈到期望节目达到一个怎样的市场化表现时,汪海刚并没有太多要求,但在节目播出之后,他还是没能忍住去看了几眼评论,带给他的直观感受就是“两极”,“一种声音在说有意思、挺放松,看到我们跟普通人站在一起觉得很有情怀,另外一些则是提到了在游戏环节的设计上,可能相对来说不是很新颖,这确实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在汪海刚看来,虽然观众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和团队并不会因此而变得沮丧,“因为这可能是我们搞喜剧的特征”。但是尊重和聆听观众反馈的态度得有,而且据张铎表示,节目上线之后他们策划团队也开始根据网友反馈,对后续的录制和剪辑做出相应调整。

同时,观众的反馈也引发了主创团队的进一步反思,“说实话,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做这么大的综艺,一下子被放到聚光灯下,确实是有一点众口难调,因为大家可能对于我们这档综艺的期待是不一样的”,张铎带着思考说道。

“确实有好多人觉得开心麻花的团综应该去对标一些同类,比如《德云斗笑社》《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等,希望我们也去涉及一些像是脱口秀、sketch这些新的门类,但是其实每一个节目只能有一个呈现形式,我们在选择了更多地去展现艺人们的自然状态时,那么相应地对表演状态这边就会有缺失、有放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张铎等人会在前期尝试了多种形式之后,最终选择了“沉浸式角色体验”的形式,让嘉宾套在游戏的壳子里、在角色的身份下,去调和这个比重。

目前从最直观的节目效果上看,《麻花特开心》历经四期下来,新手开局扑面而来的生涩感,正在嘉宾们越发自然的互动中被慢慢抵消。不过张铎仍坦言:“如果说我们现在觉得哪个地方做得还不够好,那就是希望能够把节目后面素人参与的部分再放大一些,让这些真实的普通人和接地气儿的开心麻花一块传递快乐。”

“老带新”是初衷,但好笑是唯一标准

展开全文

如果你并非开心麻花的固定受众,那在《麻花特开心》这档综艺里可能会发现,除了沈腾马丽等国民级喜剧人之外,还有不少此前并不熟知的“新面孔”,比如“金银财宝”CP二人组、“恍然大明白”王成思、“临时dm”黄才伦等等。

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开心麻花的自家艺人,“推新”的想法显而易见,对此汪海刚也坦承道:“一档综艺其实从产业价值上来说,确实很适合推新人,无论对内对外这都是节目的初衷之一,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确实没有太多的综艺经验,所以选择让沈腾马丽这些大家比较熟知的演员,去带着大家来认识新人。”

正如最初在定位这档团综的时候,汪海刚就没有想要专抓细分市场,“节目以团综的形式走到网络平台之后,必然有一部分受众是我们麻花的粉丝,除此之外肯定也有一部分就是单纯的经常看综艺的人,我们就是想让它的受众面尽可能地大一些。”这样一来,但凡能在节目中给出记忆点的新人,可能就借机打开了新的市场。

但是有别于依赖剧本和演技输出的剧场演出,综艺节目对于“老带新”帮扶作用的体现毕竟是有限度的,能否在灵活机动的“现挂”中脱颖而出,归根究底还是要看新人们自身有没有“综艺感”。

不过在这一点上,张铎也从节目策划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在这档综艺里,无论是MC、NPC还是dm每个人都是有剧情内的角色的,比如皮皮(许吴彬)很多时候是一个关键线索的持有者,其他人也各有各的‘担当’。”

相比起直接的身份介绍,张铎更倾向于以内容设置上“埋”的闪光点来凸显个人,“这其实不完全是一个分量长短的问题,我们对演员也都挺公平的,不会刻意地去偏爱谁,主要还是得看他们演员本身能否给出一个有自然笑点的反应。”

至于最后有哪些新人能出来,汪海刚并没有太多要求,“我觉得这个就是顺其自然,因为有的人可能就是不适合综艺,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的演员,但有的人可能演电影、演戏剧不见得行,但是就在综艺方面游刃有余,这都很正常。从我们制作方的角度来说,能做的就是努力地帮助大家去适应、去转变,但是适应不了也没关系,未来选择自己擅长的就好,而且我们还有大量的优秀演员等待和大家见面。”

麻花,走出剧场

《麻花特开心》作为优酷开年第一档S+综艺,首先在气势是足够的。不过当笑果、德云社、赵家班等几大喜剧厂牌,都在近两年率先推出了自家综艺之后,此时再带着团综入局的开心麻花自然就成为大家格外关注的焦点。

而这种喜剧团综扎堆涌现的现象,也成为“喜剧风口将要来临”一大佐证。但2022年是否真的像所谓大咖分析的那样“是喜剧综艺的大年”,对于汪海刚来说并不重要,“我们18年来就干了一件事就是喜剧,现在我们把它叫做‘喜剧+’,所以大年也好、小年也罢,我们都要老老实实地干这个活、吃这口饭,所以其实是不是风口对我们来说真的不太青春。”

“当时做《麻花特开心》这档综艺也不是冲着风口去的。”在汪海刚眼里,从舞台起家的开心麻花,凭借着戏剧的载体走向电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延伸,但迟迟没有想过去做综艺,是因为一直把它看做行业内的另一个领域。

但在当下随着开心麻花的年轻演员越来越多,一直扎根舞台无人识的现状和对于以往麻花内部大家庭氛围的怀念,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汪海刚等领导层做出改变,“我们就想着把大家看不到的开心麻花的另一面:这些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的真实感,还有我们喜剧厂牌的一个状态,通过这个窗口给呈现出来。”

从产业的角度考虑,《麻花特开心》的打造的确可以视作开心麻花走出剧场并在电影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之后的又一个阶段性标志。从汪海刚的分享中得知,当下由戏剧演艺、精品电影、互联网内容组成的三条赛道正在逐渐成型,在这之中“互联网这块是我们这两年才开始发力的,包括这档综艺,后续也会有剧集、网络电影等等,我们都想要尝试一下。”

不过从传统戏剧领域转向互联网内容,的确给开心麻花带来了一定的不适应,无论是节目打磨的节奏不断加快,还是产出的频率迅速提高,都让汪海刚等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们作为喜剧赛道上相对比较头部的公司,还是要努力的去适应,因为我们认为未来的互联网内容是不能放弃的。”

在赛道布局的过程中,除了要应对新的挑战之外,麻花也在与随处潜藏的口碑危机作斗争。当不少网友对近几年由麻花的熟脸们主演的低口碑电影进行全方位纠责的同时,开心麻花也开始反思,“有好多电影其实并不是麻花出品,只不过有我们的演员去参演,但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我们有全中国最庞大的喜剧演员团体,但开心麻花出品产量有限,演员为了自身成长和拓宽戏路,也会主动加大创作量,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碰到非麻花标准出品的电影。但是观众不会特意去看出品方里到底有没有开心麻花,他们只会觉得‘看到开心麻花的熟脸了,那这就是你们拍的电影’。”

这些电影口碑在市场上反响的异同,让开心麻花开始重新多角度自我审视。对此汪海刚表示:“我们内部也明确了从今年开始,所有头部甚至腰部演员在接到剧本之后,必须先进行内部审核,如果判断这是好本子,那我们鼓励支持;如果水平稍有不足,那麻花可能会考虑,看看能不能一起去把它做得更好一点。鼓励演员磨练喜剧能力的同时,我们也会尽力在剧本创作上发挥开心麻花的特长,尽量避免以后大家再对开心麻花的出品品质产生怀疑。”

另外开心麻花陆续在专业大众剧场的戏剧演艺版块作出了新的尝试,开发出以沉浸式互动体验为主的演艺新空间,后续还有《独行月球》等喜剧电影等待上映。

眼下对于开心麻花来说,三条赛道虽然有快有慢,但无一不在向前走着,至于在《麻花特开心》之后下一个麻花出现在哪,或许还需要多点耐心、再拧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