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消得人憔悴

清人孙庆增在《藏书记要》里述及前人购书之不易,列出六种难处,其中有一难是,“知有是书而无力购求”。见到心爱的书却无钱购买,于爱书人而言是极大的遗憾。此种恨事,多年前,在我是常有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县城读师范时,学校每月以餐票的方式发放生活补助十三元,有的同学不够用,向家里伸手,我却相反,每月领了餐票,先就卖去一些,换得几元现金在手,到书店买书。那时书价低廉,一套《红楼梦》才三块多,这样勒紧裤带省下的钱可买不少书,《复活》、《聊斋志异》及巴金、沈从文的小说,冰心的散文,还有《辞海》(缩印本)等等,都是那几年购得的。当然,在物质生活上就得亏待自己了,人家吃鸡蛋煎饼或者炒肉、鲜汤,我则是豆瓣下馒头,或者咸菜拌米饭,肉食之类“鲜肥滋味之享”是没有的。

后来做了教师,有了一份工资,买书就放开了手脚。每月工资一到手,就去书店大肆挥霍,看好的书就买,无所顾虑。但这样没有节制的购书,常常弄到连饭钱也掏不出,很多时候也是米饭拌咸菜,时间一长,营养不良导致贫血,有那么几年,动不动就患感冒,吃了不少苦头。

那些年,我身居乡镇,本地书店无甚可买,逢节假日就去几百里外的达县购书。乘大半天车,抵达目的地已是又累又饿,但往往顾不上填肚子,下车就直奔书店,直到心满意足方才走进饭馆。有时想乘当天的晚班车赶回,来不及进餐馆,直到深夜归家才就餐。

九十年代,家中屡遭变故,先是父亲突然病逝,接着母亲又患重病,所需花费,全靠我这为长居大者设法。小妹在外地求学,其书学费和吃穿用度也无一不靠我。债务缠身,身心憔悴,如此境况,要说买书,近于奢侈。可长期形成的习惯不易改变,即便在这样困顿的日子里,还是陆续购得不少书。不过,书价渐高,买一本书,就可能使全家跟着勒几天裤带,所以遇到心爱的书往往左右为难,不买不甘心,欲买不忍心。记得有一天上街,途经书店见到心仪已久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当时摩玩再三,但几经徘徊,终于作罢。隔两日再去,那书只剩一套了,硬着心肠买下。既已握卷在手,心里又后悔不迭——书虽好,仅可为我一人作精神之享受,米面才是一家三口须臾不能少的,而家中粮油将尽……爱书人得到一部好书,本是喜事,然而如此购书,那滋味就难说了。

为书而饥饿,在旁人眼里是呆人傻事,对我而言,也有许多辛酸,却是心甘情愿。前人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吃饭与读书在一定时候是有矛盾的。我想,饭要吃,书也不可不读。(陈礼贤)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