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孔融,大家都很熟悉。“融三岁,能让梨。”其事迹写进了《三字经》,凡能进入教科书的人,想不成为名人也难。

关于三岁让梨的争议,现在正方反方的观点都很清晰,正方说让梨是国人美德,反方说三岁的娃儿让梨是人性压抑,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讨论了。

我们把孔融当成一个士人样本来解读,在乱世大背景下,把他和曹操放一起来看。

孔融是孔夫子后裔,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做过都尉,算得上高干子弟了,而且是又红又专的。孔融早熟,三岁让梨,不是知书达礼,也算不上人性压抑,不过是小孩子聪明,卖弄一下博取大人夸奖而已。

孔融十来岁时,被带去见河南尹李膺,他是汉末党人领袖,在士大夫中间声望卓著。把自家聪明有特长的孩子带上见名人,这种事现在也经常有,说穿了就是功利二字呗。自己不努力,把一切赌在儿女身上,这些家长可怜亦复可恨。

小孔融利口嚣嚣,拿孔子和老子(老子恰好姓李)的关系作喻,和李膺套近乎,言二人乃“累世通家”,这么一顶超级舒服的高帽子戴在头上,李膺也只好笑呵呵了。座中有位叫陈炜的大官,听罢哼了一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太聪明了,大了未必优秀。)注意,孔融马上回击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聪明、反应快、优越感强,得势不饶人,这是孔融孔文举的特点。

孔融十六岁时,做过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山阳人张俭举报中常侍侯览,得罪权宦遭到通缉,张俭慌不择路,望门投止。谭嗣同绝命诗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说的就是这个张俭。张俭本来是想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裦bāo,孔裦不在,孔融藏匿了张俭,后来事发,孔氏兄弟争相承担责任,先有让梨,后有争死。孔融不仅小时了了,少年即名震一时。

孔融这样的红色贵族,自恃才高,所以反而不能用人,因为在他的眼中,皆碌碌无为之辈也。因为从小众星捧月,得到的都是夸奖,没有经过挫折,这种优等生,表面上很完美,遇事反而没主张。

孔融在基层郡国干了八年,无所建树,打黄巾没有什么功劳,最后让袁绍的儿子袁谭把他赶出北海国,连老婆孩子都没带出来,所以有史家讽刺他“在郡八年,仅以身免。”

其实孔融也不是一点建树都没有,他做了一件事,被大小媒体曝光宣传,并产生了历史影响。那就是在经学大师郑玄的老家北海高密县,设立了“郑公乡”。以名人改易地名,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首创。建安元年,孔融来到许都,后为他找曹操的茬,曹操也找他的茬,他找茬用笔,曹操找茬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