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液凝固和液化是哺乳类和灵长类动物动物在自然生殖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机制,人类精液也保留了这一特点。性交时精液排出体外很快凝固呈凝胶状,保证在女(雌)性阴道中停留。随后精液开始液化,精子出现活跃的运动,有利于精子进一步的穿行和受精。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啮齿类动物交配后,雌性动物的阴道口由于精液的凝固会形成一个阴栓,起到一个塞子的作用。同样,在猴子或大猩猩等灵长类动物,排出的精液瞬间凝固,即使经过一定时间液化,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呈固性很强的胶状物难以完全液化。这一生理现象随着物种的进化,在人类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的精液绝大多数排出体外后在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完全液化。婚后夫妻都有这样的体验,即性交后不久,一部分精液会随体位改变自动从阴道流出体外。

人类精液液化障碍被认为是影响男性生育力原因之一。的确,显微镜下观察在没有液化的精液中,精子的运动是极其微弱甚至不动,从理论上讲,任何阻碍精子运动的因素都会降低男性的生育力,因此液化不良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不育病因。但是,根据系统的医学文献检索,关于男性不育患者精液液化的文献有很多,不过多见于国内的文章,并且多集于中医药治疗(液化不良)不育疗效的报道。而液化不良和男性生育力降低是否存在必然关系这一基本前提,迄今为止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现代医学中公认的一门客观评判疾病病因、诊断和疗效是否有科学依据的学科)证据。

精液液化的判定是精液常规分析中的内容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在体外根据肉眼观察精液中的凝胶状物质消失与否,正常精液液化后也可以见到少量米粒大小的果冻样物质。根据WHO的标准,精液液化异常是指射精后超过60分钟才完全液化的现象。精液分析是在体外一种基本静止的模拟条件下进行,但是性交时精液进入阴道后,阴道内环境的温度、酸碱度、肌肉的舒缩等对精液液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非体外可模拟。因此,至今尚无公认的客观的定量分析方法。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来自于一些医院的精液报告中液化延迟或不液化的比例过高,还有相当一部分液化不良的检测报告中同时存在精子运动状况非常好。后者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至少对后者的不育下精液液化不良的病因学诊断是草率的。我们估计是这些检测未将精液液化异常与粘稠度异常区分,将增高的粘稠度误判为液化障碍(这可能与很多综合性医院检验科对精液分析规范化操作欠缺有关)。精液液化障碍和高粘滞度二者显然是属于不同性质的生理状态。前者是指精液未液化呈凝胶态,后者则反映已呈液态的精液的粘稠性。所以,如果你就诊时得到的精液分析报告液化障碍同时精子运动状况又正常或接近正常,就应该怀疑不育的正真原因是否是因为“液化”所致了。

对于精液液化是否正真是导致人类不育的一个常见原因目前尚缺乏足够依据,不育的病因非常多,而又不是都能够被有效的检测出(基于目前医学技术的限制),所以,轻易的将不育的原因归结于液化不良,而忽略了不育的正真病因,对不育的处理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