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提问:

父母关系太好是否也会对子女造成伤害?我是独生女,我的父母关系很好,我爸会特别疼爱怜惜我妈,即便五十多岁了,偶尔我也能看到他俩之间的深情对望。我记忆中自己很小的时候(大概四五岁),有一次满怀信心地问我爸:爸爸你是听我的,还是听妈妈的?我爸沉吟了一下,看了一眼我妈直接说,听妈妈的。那一刻我非常失望。

长大以后我对竞争和三角关系的议题就比较不耐受,比如婆媳关系,男友的女性朋友等等。哪怕团体咨询里,一位男士表达了对另一位女士的欣赏,我也会不爽。我该怎么修通这个议题呢?

本期心理专家团专家蒋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网络上对“雌竞”这个概念的歪曲和恶意过多,我们就不在这里使用了。但可以想象,提问者在抱持敌意的同时,一定也承受了敌意。因为偏差认知形成负性态度,使得人际环境恶化,带来更多压力,常此循环,必然阻碍自我发展。好在提问者有所觉察,无论加入团体还是提问求助,想要修通的意愿是积极的,改变也是会发生的。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父母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

留意一下提问者的叙述:“父母关系太好是否会对子女造成伤害?”关键词不是“好”而是“太”。这个“太”代表着“过度暴露”与“角色丧失”。

首先,伴侣之爱是具有私密性和排他性的,感情在专属空间自然流露,令人愉悦,而在开放空间,过多甚至刻意的外在表现,则会触发他人的羞耻感和被排斥感,造成环境压力。

其次,父母在孩子(尤其年幼的孩子)面前,需要呈现的主要角色是孩子的供养者、保护者、依恋对象,这种角色和伴侣角色是冲突的,因为后者除了羞耻、排他之外,还隐含着新的生育可能(即子女的竞争威胁),伴侣关系的过度外显,等于父母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的丧失。

婴幼儿难以理解多样的人际关系,只会通过占有父母的注意力和情感资源来获取安全感,一旦感觉父母之间的互动超过了对自己的关注,就会恐慌。这确实是一种伤害。

为什么由女性承担

不知道提问者在四五岁时“满怀信心地问我爸”是不是偶发行为,这里面有个“对象”的疑点——通常孩子(无论男女)更重视与母亲的关系,会更多地聚焦于母亲的优先排序。如果确系偶发性地对父亲提问,导致此后一系列感受与认知的障碍,问题倒简单些。如果就是女儿的问题聚焦于父亲,那可能又呈现了另外的问题:性别的过早与过度认知。它可能涉及以下观念:

“我是女的,我的性别非常重要。”

“男女是划分人的首要或唯一标准。”

“在一切关系中,性缘关系最重要。”

“我关注男性,我的需求都和男性相关,男性永远占据我的视线。”

“其他女性也持有以上态度,所以她们都是我的竞争者。”

这些观念的形成,与提问者的成长、教育环境有关,在此无法获知具体情况,仅提出思路的参考。但无论如何,女性不是你的敌人,她们和你一样,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而已。

理解人际关系的多样与并行

如果提问者能意识到世界不是“非男即女”,就应该也能意识到自己列举的婆媳关系、团体中男士与女士的关系以及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其实都不是“三角关系”,因为关系中不同个体的联结,都不是同质的(此处不采用精神分析中把父亲当做情欲对象的观点)。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多样与并行:一组关系中,可能有伴侣,同时也有父母子女,虽然看起来都很亲密,但亲密的动机、形式、程度各不相同;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目的不仅仅是恋爱结婚或缔结性缘关系,可能还有经济合作、求知求学、精神交流和人道帮助;人与人彼此吸引,不仅仅是性吸引。理解了这些,就能逐渐打破局限,体验到更真实、丰富的世界和宽阔不狭隘的爱。

我最爱你,“另起一行”

最后,让我们替提问者的父亲,重新回答那个问题:

“你是听我的,还是听妈妈的?”

“谁说得对听谁的。”

“你最爱我,还是最爱妈妈?”

“我最爱你,另起一行,最爱妈妈。”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篇文章为【情感树洞(情感树洞详解)】的相关内容,情感在线已为你全部介绍完毕,更多实时资讯请关注情感在线的“资讯”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