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网红”厕所被拆了,我没去“上”过,挺遗憾的。

客观地说,这个厕所的设计挺有创意,文创产品讲的就是创意,类似厕所里装个秋千确实很带感,如厕的时候还能考验人的下盘功夫:

先不管有多急,内沉一口气,坐在秋千上找准“受力点”,然后运足了丹田气,在“噗嗤”一声中持续寻找平衡感,如厕完了之后应该很有成就感。

我觉得如果这个“网红厕所”不拆的话,大可以搞一个“如厕竞赛”:

比赛看谁如厕后地面干净,不会“甩”出什么可疑物体,还可能邀请清洁工做评委,以“不用清理、稍微清理和彻底清理”作为评审标准,想来应该很有意思。

展开全文

起初我认为这种很棒的设计可能会成为小文艺和小清新们朋友圈里的新素材,但转念一想有不妥,谁会把自己如厕的照片发朋友圈呢?

“网红”建筑全国都有很多,大部分不求惊世骇俗,只求博人一乐,像我以前提到过的某地“不可名状”的大楼,还有其它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

如果说它们都华而不实的话有失公允,但至少设计者在设计之初确实有些实用元素被忽略掉了,这和中国现代城市建筑的管理不当和有序发展存在的问题多少有些关系。

比如“审美”,这个网上已经有不少人吐槽很多学校里的崇尚知识的标志总是缺乏文化感和艺术性,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读书顶个球”,另外就是城市中的“地标建筑”,本以为可以展示当地的人文风貌,结果往往贻笑大方。

我总结了一下,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设计思路和定位思路呈现两极分化:

要么中规中矩,要么大开大合。

反而在一些基础设施上鲜有人注意细节。

举两个例子,北京最被吐槽的是一些繁华地段的人行道边几乎很少见到供人休息的长椅,还有“应急”用的公厕。

杭州则好很多,可供行人休息的长椅和移动公厕、固定公厕设置得总让人有种“安全感”,而且其整洁度与实用性都很好,大多保持得很干净。

起码如厕的地方不需要在里面“荡秋千”,以便随机考验某位路人的核心力量。这样的设计看看就好了,我如果真的坐上去的话,想必如厕很痛苦,真的拿来“比赛”我准输。

所以我觉得文创类建筑在设计之初还是要考虑到具体的实用性,人们在看待新鲜事物的时候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猎奇,最终还是回归到了“方便、实用”上。

可见“创意”用对了地方,真的能博口彩。用错了地方就会成为文章里调侃的素材。

说到底,“顶个球”的不能只是“知识”,还有“需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