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降血糖,所以很多糖友在降糖时一味地追求“低”和“快”,导致经常出现低血糖,还认为是自己的血糖控制得好。

世一堂;其实并不然。临床上降糖要“求稳”、循序渐进。如果太快,往往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反而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如果太低,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更厉害,特别是老年人与小孩,轻者表现为心慌、出汗、头晕、瘫软无力,重者会严重损害中枢神经,导致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降糖求稳不求快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而降糖也需要“慢慢来”,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一口吃个胖子”不可取,而“一顿饿成瘦子”也是不科学的。

人体在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下,血管、神经、肌肉、骨骼乃至各个脏器都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而突然的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以及胰岛细胞功能会产生显著影响。

血糖突然的波动,对于心脑血管的影响尤为常见。因为血糖波动大,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促发血管性并发症,还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其次,血糖波动还加速大脑老化,影响老年糖友的认知能力。所以有些糖友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了,但因日常血糖波动较大,还是可能出现并发症。

另外,血糖下降过快,还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严重时还会有生命危险。

展开全文

世一堂;因此,血糖控制需要慢慢来,在平稳降糖的同时,降低血糖波动的风险,避免“欲速则不达”。

降糖求稳不求低

为了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较以往更加严格。但同时也应看到,血糖控制越严格,相伴而来的低血糖风险也越高,血糖波动的幅度也相应增加。控制血糖,要“稳”,而不是一味求“低”。

血糖控制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血糖总体水平的控制(即“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达标);二是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高了当然不好,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但血糖过低也是很危险的。如果血糖过低,大部分情况下,低于3.9mmol/L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低血糖的表现,如饥饿、出汗、手抖、头晕、心悸、眼前发黑,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补充葡萄糖,就可能引起昏倒,甚至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伤,导致死亡。

世一堂;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在最近的体检中发现血糖正常,也不要认为万事大吉,忽视了血糖波动的问题。如果经常急匆匆地吃饭,偶尔暴饮暴食,有时吃饭还不规律,一顿饥一顿撑,工作应酬时大量喝酒,都可能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加重胰岛的负担。长此以往,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唯一器官将疲惫不堪,甚至“罢工”。

世一堂;给糖尿病患者的建议

1.控糖宜早不宜迟,饮食运动要比药物有效

大量案例说明,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越早采取积极降糖的方法,如科学膳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对控糖有更好的效果。

2.降糖宜慢不宜快,降得越快,死亡率越高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在实现降糖目标的过程中就不宜太“积极”,降糖手段也不宜太“过激”,力求稳中求降,临床数据证明,多种药物联合作用及补充大剂量的胰岛素,对于老患者及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反而可能会增加死亡率。

3.随时监测血糖,降糖同时严防低血糖

血糖的监测目的不仅是要发现高血糖,而且越接近于正常的血糖控制的时候,越要注意发现低血糖。根据低血糖发生的情况来调整治疗,和发现高血糖具有同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