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常羡邻家人父子亲

父亲一年出入家门不过三五次,他在我的生活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早已习惯了与母亲相依为命。

我还记得,有一次,他试图牵我的手送我去上学,我竟惊出一身冷汗,一巴掌打在他的手臂上,逃一般跑开。

母亲边追我边抱怨:“你这臭小子,他是你爸爸呀!”

我跑得老远,转身看那个高大的身影,父亲脸上的笑让我觉得陌生而遥远。

那一年我9岁,性格内向,整天以漫画书为伴。母亲不放心让我一个人上下学,辞了售货员的工作,专职接送我去学校、陪我做作业。

在外人眼中,父亲绝对是个好父亲。他常年在外包工,收入不错,我们的家庭条件在当时的县城数一数二。小朋友们视若珍宝的《七龙珠》,我有一整套;母亲的穿着打扮,也是小城女人们所不能比的。

在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我与父亲的关系却越来越生疏。用母亲的话来说,我们好似上辈子的仇人,投胎转世之后还带着彼此仇恨的记忆。

父亲也努力想对我好一点。他从南方打工回来,不仅给我钱,还会带来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在耐克运动鞋罕见的年代里,我竟然有两双;他知道我爱漫画,千里迢迢给我背回来一大堆……起初我是带着欢喜的,可是,我渐渐地更希望他能像别人的父亲那样,每天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在我受欺负的时候,一脸阳刚的帮我出头。

每每看到别人家父子亲密的场面,我心中都会生出各种羡慕嫉妒恨。

15岁,暗恨老父丢颜面

从我上初中开始,父亲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在家待的时间渐渐多了,晚上也不再跟人出去喝酒。他有了大把时间陪我和母亲,但是,我却每天盼着他能早点儿离去。他在家的日子,我明显觉得周遭的气场不对,好像随时都会在这种氛围里溺亡。

没有了事业的男人,就像是被霜打了的茄子,蔫了吧唧的,被抽走了精气神,老得非常快。父亲整日在家做饭,变得异常唠叨,经常告诫我要珍惜上学的日子,否则后悔终生。他总是拿自己当反面教材,滔滔不绝地说起往事。

展开全文

他跟母亲的角色开始互换。这么多年,母亲一心扑在麻将事业上,对我的学业关心不多,反倒给了我宽松的成长环境。我画的漫画在同学中争相传看,与此同时,因为成绩差也常被老师要求叫家长。好在母亲总可以信手拈来各种借口,比如男人在外工作孩子疏于管教,比如她有很多家务活要干等等。

父亲回来之后,开家长会的任务就落到了他头上。然而,他只参加过一次,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那天天气很好,父亲穿着最朴实的中山装,将自行车缓缓地停在教室门口。他一走进教室,立马引起哄堂大笑,我听到有同学小声地嘀咕:“他是把爷爷叫来开家长会吗?”我恼羞成怒,扑到笑声最大的人群中,不由分说地挥舞拳头……

那年我15岁,对父亲的不满开始蔓延,郁结在内心的怨气,让我变得像个刺猬,一有风吹草动就竖起锐利的刺。

父亲比母亲年长近20岁,这在小城是人尽皆知的事,而且一度还有一个传说:有钱人家的花花公子,人到中年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嫩姑娘。这段子本来已是老生常谈,可这两年父亲陡然变老,母亲还一如既往地年轻,白发与红颜,又成了小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父亲当然没能考虑过我的感受,每每他带母亲出门,别人夸赞母亲年轻貌美时,他脸上都会浮现出骄傲的神情,好像这就是他这辈子最得意的成就。

然而,当我愤愤地把“老牛吃嫩草”这句话甩出来时,父亲木讷地看着我,久久不语。母亲一巴掌拍在我的脊梁上:“长辈什么时候轮到你来点评了,等你嘴上长毛了再说!”

家长会后,我变得更加自闭,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画,不愿出门。父亲端着米饭小心翼翼地接近我,从喉咙里发出干裂的声音,想说什么,又终于没说出口,把饭放下独自离去。我瞥见他离去时弯着的腰,喉头涩涩。

18岁,在外漂泊念亲恩

18岁,高考失利,母亲催我去复读,而父亲却主张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和父亲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直以来,我与他之间都好像隔着一条很宽的河流,只能看到彼此影影绰绰的倒影。

我决定去闯北京。临行前一天,母亲为父亲张罗60大寿,前来祝贺的亲友络绎不绝,父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筵席散尽,我却在暗夜里听见他唉声叹气地对母亲说很担心我的未来。

母亲来到我的房间,塞给我一张卡,叮嘱我出门在外千万不要亏待自己。我一下明白这全是父亲的主意,除了给钱,这么多年他好像也没为这个家庭做过什么贡献。刚培养出来的好感瞬间消失,我有些生气,将卡扔回去:“我自己能养活自己。”

真的到了北京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据说,在这儿往人堆里随便扔块砖头砸到十个人,三个是博士,四个硕士,还有三个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而我这张高中毕业证,显然做什么都不合适。

可是心中燃烧着一种叫作“理想”的东西,驱使着我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父亲打来电话,漫不经心地说:“只要你有心去做成一件事情,整个世界都会帮你!”

彼时,我正在闷热的地下室与一台罢工的电扇较劲,第一次突然很想知道父亲年轻时在南方打拼的生活。电话那头传出一阵干涩的笑声,他叹了一口气说:“那会儿人单纯,拼的是勇气,比你们容易多了。”

第三年,我抽了个空回家过年,父亲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母亲准备了满满一桌酒菜让我们父子对酌,酒一杯杯下肚,我们却只说了零星几句话。这么多年,每次想跟父亲聊天,都会变成相顾无言的对饮。我一度对这样的父爱表示质疑,可又不知道自己心中完美的父爱是什么样子?

26岁,恍悟两代父子情

我26岁,父亲已年近古稀。我看得出父亲的渴望,主动提出先成家再立业,第二年他们就抱上了孙子。妻子是同乡,贤惠、懂事,她鼓励我继续在外打拼,一个人将家操持得井井有条。

彼时我在北京的事业不温不火,想撤退,不舍得积攒了这几年的人脉和实力;想前进,道路又坎坷崎岖。这让我多少有愧于妻子的辛劳,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心中更是充满了内疚:没有父亲的参与,他的成长岁月会完整吗?

同事彼此安慰:“现在的年轻人不都是这样,要想家庭和事业两全,难!如果觉得亏欠家人,就常回家看看,多给他们买点儿东西。”

因为路途遥远,又休不到正常的节假日,我一年只能回家一两趟。为了弥补缺失的爱,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往家寄钱,还给儿子买各式各样的书包、小人书、玩具。

妻子每每打电话来都说家里一切都好,儿子有时也接电话,声音总是欢欣雀跃,不停地说我买的礼物好,他很想念爸爸。我眉开眼笑,心中悬着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下。可是,父亲的声音却忧心忡忡,让我赶紧租个房子接妻儿过去团聚。

我觉得父亲有点儿小题大做,可是,暑假儿子来北京学网球,我牵他手要送他去学校时,他竟条件反射般一巴掌打在我的手上——时间瞬间回到20年前,我一巴掌拍在父亲的胳膊上……轮回的力量在这一刻显得那么刻骨铭心,记忆像老电影似的在眼前一幕幕展开,诉说着一段段父爱缺席的往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当现实与父爱相冲突时,一个男人的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