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影视剧中,人形娃娃的形象往往可以分两种。

一类多出现在儿童向的动画电影中,人物设定温和无害。

比如《玩具总动员》中的警长胡迪、太空人巴斯光年等。

另一类则是恐怖片的常驻嘉宾。

嗜血、残暴、杀戮成性。

比如《鬼娃回魂》中的鬼娃恰奇,《招魂》中的恐怖人偶安娜贝尔等等。

而最近,铺子发现了一部新剧,剧中同样有一个人偶娃娃做主要角色。

但这个娃娃却有些与众不同。

她,是一个性爱娃娃。

不卖关子,这部剧就是——

展开全文

《憨憨》

《憨憨》是一部时长8集,每集8分钟的迷你短剧。

导演是参与指导过《硅谷》、《绝命毒师》、《拉字至上》、《堕落街传奇》、《行尸走肉》等大热美剧的翠西亚·布洛克。

女主由《完美音调》中的女主角安娜·肯德里克担任。

但人们认识她多是通过系列电影《暮光之城》,她在其中扮演女主的同学。

同样她也是剧中女主的原型人物。

话不多说,看剧。

某天,一位心理医生收治了这么一个病人。

牛仔上衣,一头棕发,看起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女性。

但她说的话,却有些神经质:

“我和一个性爱娃娃住在一起。

自从上周我的男友将她扔掉后,

我就把她拿了回来,带回了家里。”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几周前说起。

作品不多,名声不响,才华也没有多出众。

唯一拿得出手炫耀的,便是她的男朋友。

科迪和男友的感情非常好,经常喜欢玩儿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

但就在某天他们正准备亲热一番的时候,科迪却发现,男友可能出轨了。

证据,就是男友床上的一个服饰亮片。

亮片不属于科迪,丹也否认自己去过脱衣舞夜店之类(即使科迪表示自己并不在意)。

两人间的气氛渐渐变得有些尴尬,直到丹开口承认:

“我有个性爱娃娃,而那个娃娃的衣服便是有亮片的。”

即使丹再三表示自己很少使用那个娃娃,气氛却仍旧越发尴尬。

科迪试图插科打诨缓解胶着,和丹说自己想看看那个娃娃。

丹却一口拒绝了她。

OK。

不问就不问。

科迪努力的想做一个不烦人的好女友。

所以即使她心里仍旧有些介意,但还是决定就此翻篇。

但就在半夜,当她被丹的打呼声吵到睡不着觉的时候,一个声音从丹的工作室传来。

一个细微的女声。

于是顺着声音,科迪抹黑来到工作室,打开一旁的柜门。

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丹口中那个穿着亮片衣服的性爱娃娃。

虽然无法活动四肢,但这个自称为芭芭拉的毒舌娃娃却能够开口说话。

于是在一番尴尬的“寒暄”之后,她便非常自来熟的向科迪提了一个要求:

因为丹总是忘记给我洗澡,所以也许你可以帮我洗个澡。

科迪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

在她看来,眼前这魔幻的一幕只是自己嗑药后的幻觉。

但男友却不能发现自己找到了他的人偶娃娃。

所以事情该如何解决一目了然。

她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无视芭芭拉的要求,回到床上重新睡觉,当作一切都没发生过。

第二天的生活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

但昨天那个关于芭芭拉的,过于真实的梦,却若有若无的勾起了科迪在恋情中的焦虑。

自己的身材比不过一只娃娃,才华也平平无奇。

所以不知出于何种念头,科迪再次悄悄打开了芭芭拉所在的柜子。

看来幻觉还没有消失。

柜门内的芭芭拉,仍旧在嘴贱的调侃科迪的身材相貌。

而倒霉的是,出于某种原因,科迪不得不同意芭芭拉的要求。

帮她洗个澡。

看着芭芭拉边洗澡边喋喋不休的尬聊,科迪的心情糟糕得很。

男友的性爱娃娃开口和自己说话,而自己却答应了她的要求帮她泡澡。

科迪觉得自己一定是患上神经衰弱了。

但听到她对自己的评价后,芭芭拉却回了她一句:

“直到推翻父权制之前,我们都是性爱娃娃。”

这些奇怪的言语让科迪对芭芭拉产生了些兴趣。

所以帮芭芭拉穿好衣服,重新放入柜子里之后,科迪便打算一走了之。

但芭芭拉哪里有这么容易放过她。

又是要求摆姿势,又是要求调整角度。

而为了不被男友发现,科迪白眼翻到后脑勺也得照做。

芭芭拉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自己的胳膊应该再高一点,科迪也只能越发使劲去掰。

然后不出所料,芭芭拉的胳膊就被掰出了一个肉眼可见的大裂痕。

一个真人和一个假人同时开始尖叫起来。

科迪不断地道歉,芭芭拉却仍旧不依不饶的向她开炮。

但末了,她却突然语气一转,露出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现在丹该知道你在偷窥了,你个蠢蛋。”

故意引科迪弄坏自己,然后被丹发现,造成两人分手自己“上位”。

心机,实在是心机。

剧情讲到这里。

《憨憨》看起来是个奇幻故事,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

芭芭拉可以说就是女主潜意识制造出的另一个自己。

因为男友太过优秀,所以科迪在和他的相处中难免会有些自卑感。

芭芭拉所大肆嘲讽她的也正是这些点。

所以潜意识下,科迪总会将丹放在她的第一优先顺位,并尽可能的迎合他。

在这种迎合下,科迪开始逐渐忽略自己。

所以在当她得知男友有一个半遗弃的性爱娃娃后,不自觉地就生出一丝焦虑,并将自己移情到了芭芭拉身上。

芭芭拉作为一个人偶,所遭受的抛弃、比较、评头论足、价值贬低等等她往往感同身受。

于是芭芭拉作为一个他视角的“我”,给了科迪一个镜像参照。

即科迪自我意识觉醒的征兆。

她开始真正直面内心,不受他人左右,考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开始进入自洽的通道。

这也正是很多迷茫的人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