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部电影,观众是这样评价它的:“可能是这个档期最适合全家一起看的一部。”

“这种娓娓道来的风格我太喜欢了。”

其实观众口中的佳作,正是尔冬升的新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

1960年前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或许还对那段经常饿肚子的日子记忆犹新。

那几年,国家遭遇严重的困难,粮食减产,很多人家实在是养不起孩子,为了给孩子寻一条生路,只好把他们送到福利院,交给国家来养。

一时之间,江浙沪地区各地的福利院竟然接收了3000名左右的孩童。

面对这3000多个嗷嗷待哺的孤儿,国家只能从内蒙古紧急调配奶粉。

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提出了一个想法:直接将这些孩子送到草原来,这样既解决了奶粉运输难的问题,也能解决牧民生育难的困境。

乌兰夫的想法立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3000多名孤儿坐上了前往内蒙古草原的火车。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

故事的选题很宏大,但稍有不慎,就容易拍得像纪录片。

但是导演尔冬升不以宏大为追求,反而是从细微处抓精髓,以三千孤儿中的一员作为突破口,而一向擅长留白,懂得给观众留够想象空间的尔冬升,这回也是发挥所长,用镜头带着观众走进故事,却把更多的思考留给观众。

一、一句台词抓住观众的心

电影第一句令人震撼的台词,出自一名白发苍苍、满脸褶皱的老太太之口。

“我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

按理说,都已经是垂暮之年,任何过不去的坎,放不下的事,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沉淀,到一个人临近死亡时,就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了。

那究竟是什么事,让这样一名垂垂老矣的奶奶,在生命的尽头还想着,念着?

最关键的是,是“欠了你一辈子”。

中国人最怕“欠”字,欠钱难受,欠情更难受。

“我不愿欠他人情”是很多人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时刻警惕的想法。

所以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让老人家觉得自己欠了一辈子这么严重?

尔冬升用这句台词作为整部电影的开篇,可以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一下子就让人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欲望,想弄清楚究竟是什么让老人如此牵肠挂肚。

简要的一句台词,给了电影一个完美的开篇,这句台词,设计得巧妙!

二、一句所有观众都听得懂的“谎言”

可能大家也猜到了,老太太就是60年前将孩子送到福利院的家长之一。

尔冬升在拍摄60年前的这场“弃养”时,没有过度地渲染生离死别的气氛,甚至连悲凉的配乐都不曾用上。

年轻的妈妈带着女儿来到福利院门口,只是蹲下来拉着她的手,哽咽地说了一句:“你在这里等妈妈,妈妈办完事就会来接你。”

这句话小女孩听不懂,但是所有观众都懂了——这是要扔下孩子了。

这句台词看似平常,但其实蕴藏了导演不少心思。

正是因为这个谎言俗套,观众习以为常,所以当大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自动地去联想曾经看到过的类似的弃养画面。

这个时候哪里需要尔冬升去加配乐、去用慢动作来诠释母亲的不舍?

仅仅一句“你在这里等妈妈,妈妈办完事就会来接你。”的台词就足够引发观众的诸多脑补。

这就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尔冬升的镜头只叙述了六分满的故事,剩下的四分都交给了观众自行联想,这就是留白的艺术。

三、含蓄表达,符合中国人审美

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含蓄内敛的,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不管是什么情感,都很难直截了当地说出口,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表达,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

尔冬升深谙中国人的心,所以他叙述亲情的方式也极其委婉。

电影里,陈宝国饰演的杜思瀚在找妹妹的过程中总是带着一台相机,其实这台相机的作用另有玄机。

当蒙古族导游和他探讨摄影之术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按下快门前,你就要考虑好构图、光线,拍照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这里其实是杜思瀚借着摄影之道在为60年前自己犯下的一个错误在述说着悔恨之情。这个错误也随着故事的进行埋藏到了最后。

看到这的时候,我一时间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每每他犯了错,也都是这样顾左右而言他,借着其他的事情来表达的自己歉意或者爱意。

好像父母辈的人从不会直白地说“爱”,常挂在嘴边的是“多穿点”、“累不累”这些让年轻人觉得烦不胜烦的日常唠叨。

但是其实这就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所以当我看到这一段,着实是对尔冬升肃然起敬。一个细节就让人物鲜活了起来。

四、碎片化镜头,形散而神凝

电影的很大笔墨其实是放在妹妹杜思珩入草原以后的生活。

在向观众展现这些孤儿初入草原的状态时,尔冬升没有用大冲突来体现他们的不适应,而是用一些零碎的镜头,编织出他们的日常。

尔冬升会拍他们吃饭的镜头,草原少年对奶豆腐视为珍馐,眼巴巴地希望额吉能多掰一块给他们,但是初来乍到的杜思珩却在吃了一口之后皱着眉全部吐了出来。

通过本地少年和小姑娘的对比,尔冬升就把两个民族的人对食物口味的不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也侧面说明了小女孩的不适应。

还有养母萨仁娜教小姑娘解开袍子上厕所,小姑娘不为所动。

萨仁娜以为她是听不懂蒙古语,于是想动手帮他解扣子,给她示范,结果小姑娘却扯着袍子不让她动。

萨仁娜这才反应过来小姑娘是不适应在毫无遮蔽的野外上厕所,于是让儿子给搭了一个简易的茅厕。

很细节、很日常的一个小片段,却把萨仁娜的细心还有慈爱都表达了出来。

而且尔冬升十分懂得调配演员的情绪,把小女孩的别扭、倔强都表现了出来,让观众对小姑娘的演技赞不绝口。

五、用不一样的视角讲述不一样的亲情

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被影片中的亲情给打动了。

其实这得益于影片不是从单一的角度来诠释亲情,而是通过母女情、父女情、兄妹情等多种情感,全方位地展现人类这种至纯至善的感情。

最打动人的当然是养母萨仁娜和女儿之间的情感。

别人都觉得杜思珩倔强不服管,只有萨仁娜充满耐心,连亲生儿子都吐槽:额吉对妹妹比对自己还要好。

杜思珩被领养后总想着逃跑,但是萨仁娜从来不会因此责骂她,而是由着她逃跑。

因为她觉得多跑一跑对杜思珩的身体有好处,等她觉得杜思珩的运动量差不多了,才让自己的儿子骑着马把妹妹带回来。

马苏完完全全把一个慈爱好脾气的蒙古母亲给演活了,她的身上时时刻刻都在散发着母亲亲切的气息,不只是影片里的小妹妹,就连屏幕外的观众也能感受到来自于她的母爱。

第二个和杜思珩有情感牵连的,是阿云嘎饰演的阿爸。

当阿云嘎从沙尘暴中出现将杜思珩拥入怀中,说“我永远不会抛弃你”时,真的令人泪目。

更让人感动的,是王锵饰演的哥哥阿木汉。

这个少年有着一颗温柔的心。

妹妹刚到家里,他会主动抱着小羊羔逗她开心。

虽然抱怨额吉对妹妹比对他还好,但是他一直在帮额吉照顾着小妹妹。

看到阿木汉,真的是让人想拥有一个同款哥哥。

正是因为这种多样地、立体地对亲情展开描述,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观众,都会有被击中的那一刻。

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厉害的点在于,虽然它讲述的是平淡的亲情,但是电影却留足了悬念。

少女的杜思珩和一起入内蒙的儿时玩伴相逢时,两人密谋要回到上海寻找亲人。

少年少女偷偷地积攒粮食,终于在某一天,策马扬鞭,离家而去。

但是他们并没能跑出草原,因为在逃跑过程中两人遭遇了流沙。

草原中的流沙如同沼泽,一旦深陷,难逃生天。

但是影片却在最危机的时候戛然而止,继而转述另一条线的故事,让人在观影过程中都仍不住为他们捏一把汗,也更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看下去,看看主角的命运究竟如何。

而且观众对于电影的结尾的评价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

不同于以往的寻亲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没有刻意地去强调苦难,没有一味放大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反而是从积极阳光地一面去回望“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段历史。

它的本质不是忆苦,而是思甜。

导演用留白的手法,让观众从故事里去体验亲情的美好和可贵。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影片所传递的那份无私与博爱显得弥足珍贵。

尤其是搭配着天蓝草碧的草原美景,更让人觉得整个心灵都得到了洗涤。

非常不错的一部影片,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都去看看,尤其最适当一家人集体观影,这是一次难得的情感和历史的双丰收!

本篇文章为【如何评价尔冬升的电影(尔冬升谈电影)】的相关内容,情感在线已为你全部介绍完毕,更多实时资讯请关注情感在线的“资讯”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