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媛

近日,网传视频显示,贵阳举办玉米田间交流活动,为迎接前来做技术交流的专家,主办方在田间小道上铺满了褐灰色的地毯。农业专家在参观玉米种植情况时,脚踩地毯一直走到地中心。网友猜测,地毯可能是把玉米砍掉之后铺上去的,照视频里显示的间距,至少砍掉了两垄玉米。

该视频引发广泛热议。网友纷纷吐槽,既为田间交流活动,参与者也都是农业专家,还怕脚底踩泥吗?又是铺灰地毯,又是浪费两垄玉米,如此隆重其事、大费周章,有必要吗?难道这样做,专家心里就会更舒坦一些,活动就会开展更热烈一些,交流会更顺畅一些,大会会更圆满一些?

网传视频截图

当然,也有人猜测,给玉米地开路铺灰地毯,是为了保障活动顺利进行。据悉,此次玉米田间交流活动,由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主办,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贵阳综合试验站)承办。参会人员有玉米体系首席科学家、有关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综合试验站站长及团队成员、科企合作种业技术负责人。就农业领域来讲,这是相对高规模的交流活动,参与专家是行业精英。而活动举办期间,贵阳多为阴雨天气,土地潮湿,主办方或承办单位,可能不想远道而来的专家脚踩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在泥土地穿梭,弄脏鞋子和衣裤,故特意铺上地毯,以显示地方的热情好客、体贴入微,这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

问题是,想出玉米地里铺地毯这一主意的人,只想到了如何确保专家的鞋子纤尘不染,在玉米地的行走畅快如风,却未想到,专家们是不是需要,心里会不会膈应?以及这样的画面流传开来,会将专家们置于怎样的舆论漩涡。

这方面早有前车之鉴。2020年,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为首的专家组,到河南鹤壁一村庄玉米示范田内,对亩产“破纪录”的玉米新品种进行测产验收。当地电视台播放的新闻画面显示,戴景瑞等一众专家和官员,走在玉米地的田间小路上,脚下踩的是又长又宽的红地毯。有了红地毯的加持,玉米地俨然变成了一个耀眼的舞台,走在上面的一行人显得意气风发,气派十足。但网友看了后却愤慨不已,有人写道,如果院士和官员的脚如此尊贵,要铺上红地毯才能在田地里穿行,那考察庄稼地根本就是多此一举,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

院士庄稼地里走红地毯曾引发热议

虽然贵阳这次田间交流会议,铺的不是红地毯,而是灰地毯,用的看上去也是非常普通的无纺布,但给观众造成的视觉冲击和画面的讽刺效果,与铺红地毯并无二致。关键不是地毯的颜色,而是铺地毯这一动作,是主办方特意让农业专家和土地隔离开来,以防他们的鞋子沾染上讨厌的泥土,仿佛这样才能表示对农业专家的重视,才能配得上专家们的地位和身份。

但在大众看来,这更像是对专家的羞辱。农业专家常年跟土地打交道,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下地踩泥是家常便饭。在农业领域,袁隆平教授的贡献和声誉无人能及,他在八九十岁高龄时,仍奔赴田间地头察看水稻,受邀到各地考察、指导生产,但从未看他走过田间红地毯或灰地毯。据说袁老收徒有“门规”——必须下田,不下田就不带,因为这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按理说,能够出席高规格田间交流活动的专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所成就,下地是司空见惯的经验。理论上,他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抗拒深入田间地头,在密密麻麻的玉米苗中穿来穿去,哪怕画面看起来不那么干净体面。正如交警不会脚踩地毯去尘土飞扬的大街上执勤,教师不会脚踩地毯去教室上课,为何到了农业专家这儿,就要在其最熟悉的工作场所,特意为他们开出一条“尊贵之路”呢?这样做不仅体现不出专家们的职业精神,更似在提醒旁人:即使同在田间工作,专家和农民也有高下之别,比如农民的衣服可以弄脏,但专家的必须一尘不染?农民在地里耕种日晒雨淋,无人问津,而专家一来必须隆重对待,呵护备至?

不知专家们走在灰地毯上感觉如何,反正旁人看着是挺尴尬的。或主办方盛情难却,他们即便心里颇有微词,也不好说什么。但从舆论反应来看,为此背锅的却是他们。原本促进玉米种植技术交流的田间活动,变成了一场滑稽的田间大秀,把原本接地气的专家,变成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远离人间烟火的人物,不知道主办方如此煞费苦心的安排,是对专家的抬举,还是坑害。

本篇文章为【农业专家脚踩地毯下玉米地,让专家不接地气才能表达重视吗】的相关内容,情感在线已为你全部介绍完毕,更多实时资讯请关注情感在线的“资讯”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