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维基百科,大部分人都是满头问号,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可以搜索东西的玩意,但又不是我们常用的。像我们这些普通人,其实有啥事,能想起来查的地方也就是度娘了。

但实际上,如果是大学生、大学教师、教授甚至专家们,用维基百科的情况比较多。因为到了大学的研究领域,就不止局限于国内的学科建树了,偶尔会用到国际流通的信息和资料。

度娘作为我们国家的百科全书,虽然尽可能中立,但还是要符合国情的,所以很多情况下如果想要搜索一些国外历史事件,普遍认为到维基百科上可以获得更多内容。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高中肄业生杜撰“古俄罗斯史”,多人论文引用,未发现异常

如果是历史相关的同学,在深入查阅古俄罗斯史时,很可能会熟悉这个名字——“折毛”,作为一个“历史学副博士”,她坚持多年在中文维基百科填补古俄罗斯史的缺口。

截止到最后一次更新,折毛博士已经为古俄罗斯史贡献了上百万的文字,206个词条。其中包含无数个地名、人物,记录下了古俄罗斯和鞑靼那场耗时十余年的战役。

百万字,一场战役,自然不会只有人名地名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势力纷争。当然也不会只有一泻千里,肯定是几方势力反复角逐,势力范围扩大,缩小又扩大。

考虑到大家的理解能力,折毛博士贴心的为学生和教授们贴上了局势图。因为这些描述的宏大详细,很多读者在借鉴后都表示了感谢,甚至有一些学者将“历史”借鉴入了文章。

然而,最终,折毛博士还是被拆穿了伪装,原来一切的历史都是虚构的。历史学博士的皮下,是一个高中肄业生,不会英语,看不懂俄罗斯文献,却编纂了这样一场“历史”,被众多学生引用。

这样的结果让学生们纷纷感慨,百万字一场历史,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肯定要比我们更厉害。而“折毛博士”的离奇经历,也引发了很多讨论和质疑。

“这样的学生,怎么会高中肄业呢?”

“如果她真的进入了大学,是否会有很大的成就呢?”

但更多的质疑则是对准了大学生、教授和学者们,一个高中肄业的学生,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伪造一场“历史”,为什么这些真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连查明这些信息真伪的能力都没有呢?

“折版”古俄罗斯史背后,是高等教育受用者们责任的缺失

其实“折毛”的事情虽然离奇,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并不少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反转再反转”,好像出现了什么恶性事件,我们愤怒,沸腾,而后痛骂百字,然后发现,骂错了。

真相原来是这样这样,之前有人说是那样那样,愚蠢但愤怒的俺们相信了那样那样,没等这样这样出来,这样这样的人已经被骂成那样那样了。

用好笑的话说出来,可放在事实中就没那么好笑了。被愤怒驱使的重拳落到普通人的身上,后果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上个月因为网暴自杀的香港女孩“伊奈”,癌症病人”松饼君“,直播间喝农药的小姑娘,200元求快递送菜的上海女士,还有一生坚持与痛苦斗争的刘学州……

混乱、真假难辨成为了信息的底色,在这样的环境中,规则会慢慢消失,而我们将会慢慢迎来了一个无真相时代。而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一场虚无,历史虚无,未来虚无。

这样的虚无会慢慢让我们失去民族自信,走向最可怕的后果。因此,在当下的信息混乱环境中,最应该守住的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等待有力量和知识的人来进行“去伪存真”,把真相带给我们。

“求真务实”的责任承担者应该是每一个人,而“去伪存真”的重大责任,则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受用者——教授、老师、大学生们自动领取的,毕竟受过更高教育的人,往往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

作为责任的承担者,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就是发声,但学生们要知道,发声和发泄情绪是两种东西。面对混乱的信息,有指向和立场的内容,学生们要做的不是被奴役,被带着走,而是明确自己责任的核心。

推动和加快揭露真相的流程。

发泄情绪,也要在找出真相之后。所以我们第一时间的发声是质疑,是就真相揭露提出合理质疑。真理需要被检验,那么真相也需要被刨根问底。

第二,我们要大胆假设,我们也要小心求证。我们的质疑应该是有根据的,要压在事情本身的焦点与核心,而不是无凭无据,会令大众视野离核心越来越远的“玩梗”。

社会涉及道德、规则、国权、历史、文化的严肃问题下,不应该出现玩梗的所谓“质疑”,这样的质疑也是被情绪带着走的,勾起人们的情绪,制造混乱,模糊焦点,拖慢事件解决的进度。

作为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作为网络信息的主要接收、传播和缔造者,我们更应该守住自己的立场,不要成为愤怒的奴隶,坚持良善,坚持守望真相,也守望更好社会环境的到来。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文章为【该反思吗?高中肄业生杜撰“古俄罗斯史”,被多人引用未发现异常】的相关内容,情感在线已为你全部介绍完毕,更多实时资讯请关注情感在线的“资讯”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