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大后想做什么?

每个人小时候,都被问过这个问题。

当然回答什么的都有,有标准的答案比如科学家、发明家和教师,也有比较可爱的比如想要当蛋糕师,游乐场管理员,甚至玩具店老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理解是一种对于孩子梦想,初心的探索,一种用提问让孩子思考的教育引导方式。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里说过,越早找到自己那能为之奉献一生的使命,越幸运。

我们有意或无意的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自我探索,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天职”,那份需要一生去坚守的原则和使命。

相比于我们中国“做什么”的局限,在国外答案会宽泛的多,比如“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撒谎的人”等。

但是,问题来了,寻找自己的天职和使命,我们大部分人到了而立之年,甚至不惑之年都没能办到的事情,凭什么觉得孩子就能找到呢?

既然使命和天职这么难找,或者说就算孩子相信了,也会成为一种对自我的束缚,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去让孩子思考和坚持呢?

当一个孩子说自己想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时候,他并不了解科学家的全部是否和自己的性格、天性、甚至天赋相符,但是这个孩子相信了,并去坚持了,结局会如何?

不说科学家门槛有多高,就算简单的职业,大概率下,当孩子真正去做的时候,孩子也会被职业本身所暗示和驯化,也许孩子原本可以成为一个真正天赋卓绝的厨师,却在科学家的道路上蹉跎半生,碌碌无为。

而真正从一而终,发现兴趣和梦想合二为一的,都是极少数,那种能上鸡汤和电视的极少数。

所以,这种用问题来逼迫孩子们用一种工作来定义自己的时候,背后的强烈暗示会让孩子陷入理想主义的主观世界里,然后让孩子越来越觉得自己适合这样,自己应该这样。

这也许对未来孩子在客观的真实世界生存非常的不利,因为理想主义者走到最后的都是极少数。

当然,这有点上纲上线哈,大部分父母只是随口一说,只是习惯性没有话题时的小互动,并没有这么严重,

但是也有的父母每隔一段时间问一下来坚定孩子的信心,来锻炼孩子的坚持,甚至还因为一句孩子没想清楚的话,就去报各种班,报各种课。

对于孩子,还是少用拷问式的限制性提问,多用开放式的提问开启孩子更多的探索和可能吧。

2、太干净也会影响情绪?

最近几年对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已经出了非常多的成果。

之前讲过我们很多身体内的新陈代谢都需要肠道菌群里各种菌群的参与,没有他们就会出问题,比如轻一点消化系统出问题,再严重一点的免疫系统出问题生个病,最严重的就是神经系统出问题,像自闭和抑郁。

没错,肠道菌群还能影响你的心态和情绪。

调节我们情绪的部分激素和蛋白,需要用到身体内肠道菌群一部分菌种的代谢产物,如果你体内这部分菌群受到破坏,或者天生不足,你的情绪就容易受到影响。

比如孩子发育过程中,抗压能力的某个基因是否表达,就要看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获得健全的菌群,如果缺少,就容易脾气暴躁。

那么问题就来了,孩子建立整个菌群的过程,是需要环境的配合的。

从顺产出生,在母亲产道里喝入第一口菌种(主要是乳酸菌,所以剖腹产的宝宝肠道天然弱)开始,在和环境不断的互动中,一点点的进行筛选。

它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接受各种微生物的刺激,在不断地互动和碰壁过程中学会分辨敌我,拉一些友好的入伙,通过消灭不友好的进行磨合和演化。

但是如果让菌群长期处于一个非常干净,陌生菌群极少的环境里,那么孩子的免疫菌群就会天然抗性非常弱,农村来的孩子有100万亿,上万亿种,但是你家城市剖腹产孩子,每天保护的超级好,天天洗手洗澡消毒,数量和种类都是人家的一半。

那么当遇到新的环境,不健康的食物,甚至新的病原体的时候,城市的孩子抵抗力就会弱。

这还是一部分,更严重的是很多心理上的症状,比如抗压能力,抑郁、孤独症、自闭症,再比如轻微的食欲不振,恶心,抗拒社交,比较内向等等,这些的概率都会增高。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生活环境太干净,你的免疫系统很少受到挑战和锻炼,那么你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噢~?!

有时候,不干不净,不仅吃了没病,还能让你不怕生病,哈哈哈

3、教孩子识字好么?

我记得好像四五岁的时候,经常会被人问数数字的问题,经常有人动不动问我能数到几?

然后我就开始数,数完人家开始夸,夸完我受到反馈又开始学,又被问,被夸,开始学,直到进入记忆深处。

那是在童年各种疯狂玩耍为主的快乐记忆里,唯一不多关于学习的记忆。

幸运的是,我的认字和数字学习来自于自己偶然建立的反馈系统,而不是因为父母教育观的需要而强行认字。

现在关于很多宝宝几岁认识多少个字,几岁会背唐诗的新闻背后,我想自身建立反馈系统的应该很少很少了吧,就算建立起来了,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非市场化的反馈系统。

父母基于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让孩子尽早的去识字的早教,到底有啥子用呢?

前几天在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里看到,关于早教这个事儿,早就有了非常明确的结论——弊大于利。

而仅有的利,只是小学四年级前可以领先一点点。

而弊有好多,一方面是4年级之后,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上来了,曾经的优势立马就会被赶超,曾经的自信也会被慢慢打压,从而失去健康的成长心态。

另一方面,那些早教学习识字的时间,本来是可以去玩,去社交认识新朋友,去探索更多小孩子应该接触的神奇世界。

但是因为早教,因为几年后可以快速学会的东西,浪费了孩子成长中最关键的能力锻炼——想象力,社交能力,探索精神等等。

而从出类拔萃到平庸的过程,会让孩子们一下子找不到自我,从而走上性格偏激之路。

曾经美国对于中学时代受欢迎的另类party女王,坏坏男孩明星做过长期跟踪,发现这些在中学靠另类、特异独行建立起自信的孩子,到了大学和社会失去光环以后,很大部分变成了抑郁不得志“愤青”。

孩子也是一样,为了一个从来不曾存在的“起跑线”,而丢了真正让孩子跑赢的关键技能很不值得。

所以,早教这事儿,特别是一些未来可以快速学会的技能的教育,真心没必要太过着急。

本篇文章为【关于孩子成长和教育的三个小思考】的相关内容,情感在线已为你全部介绍完毕,更多实时资讯请关注情感在线的“资讯”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