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徐向前元帅在退休之际,经常回想自己戎马征战的一生,当他和身边的亲友谈到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时,曾多次无不痛心地说:

“八路军本可以有四个主力师,可惜有一支部队被撤销了。如果这支部队还在,那么抗日战争的局势将发生大的变化。”

那么,这一支消失于历史长河的部队,究竟是哪一支部队?它又曾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书写过什么样的传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建国后的徐向前元帅)

抗日战争之前,它本可成为八路军的“第四支主力师”

在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个月,昔日的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为“八路军”。

八路军共下辖有三个主力师,分别为115师、120师和129师

。虽然此时我党领导的军队番号发生了改变,但部队里的士兵和干部基本上都是我党的“原班人马”。其中,

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二十九军、三十军是129师的前身

,而第129师的副师长,正是徐向前。

而在抗战之前,徐向前担任着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

红四方面军的总兵力在巅峰时期是20万。而八路军129师在成立之初兵力约1.3万,后发展到近10万,

从人数上来看,徐向前原来指挥红四方面军的兵力,在抗战时期是可以单独编成八路军下的一个师的,那么为什么到抗战爆发时,

昔日人数规模几近达到129师两倍的红四方面军,最终被合并编入了129师,而未能成为八路军的“第四支主力师”呢?

(红四方面军)

而这也正是徐向前晚年时常感慨的遗憾

——昔日几乎能够独立成为八路军下一个主力师的红四军,曾因为一场战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这场战役的名字,叫做西路军西征。

那么,西路军西征这场战役又是如何发起的?——在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便一直面临着革命根据地如何发展和扩大的问题。当时经过毛主席等军委领导的商讨,制定出了两条路线:

一条是渡过黄河,朝山西向东打,打通从陕北到华北、东北的抗日战线

;而

另一条则是渡过黄河,朝甘肃、宁夏向西打,这样一来能够让革命根据地和苏联、外蒙接壤

,有助于红军获取共产国际的援助,推动国内革命和抗日的发展。1936年5月,向山西进发的东征宣告结束,而接下来红军的任务便是西征了。1936年10月,

在三大主力会师之后,军委认为当时西征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令红四方面军渡过黄河,夺取宁夏,正式开始“西征”。后来,在“西征”过程中的红四方面军也被称为“西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负责前线的总事宜。

(西路军左支队)

1936年10月中旬,几乎是在蒋介石发起新一份“剿匪令”的同时,西路军也开始了西渡黄河的计划——这支部队,承载了陕北的革命火种,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希望,但当时在队伍中的人们不知道的是:

他们在未来长达6个月的战役中,将面临着怎样艰苦卓绝的挑战,又将写下何等悲壮的血泪史诗。

西征之路,为何成徐向前毕生遗憾

1937年3月,一名衣衫褴褛,胡子拉碴的人,跌跌撞撞地走向陕北士兵的哨岗,发出悲恸的哭声:“我们败了!”——而这个人,正是后来的开国上将之一:

朱良才,在西路军中他担任着红三十军的政治部副主任。西路军战败后,他不得不乔装打扮,一路乞讨潜行,才回到陕北革命根据地。

而朱良才的归来,既让当时的战士们为他的生还感到幸运,也为西路军的命运感到难过。

据《西路军问题与中国共产党历史》记载,

在历史半年的西征中,主要由红四方面军构成的西路军有七千余人阵亡,九千余人被俘,主力受损严重——而这也是晚年时期的徐向前元帅十分痛心的地方,也是后来为何红四方面军未能成为八路军“第四支主力师”的重要原因。

为何在此次西征的过程中,西路军会蒙受如此大的损失?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环境来看,西征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苏联共产国际援助计划的临时调整,打乱了此前西路军的作战部署:我军之所以要在当时发动“西征”战役,就是为了打通自陕北到甘肃、宁夏一带,和苏联、外蒙接壤的物资运输通道,拿到苏联的援助以支持抗日和国内革命。但是,在西征进行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苏联共产国际便向我党发来了电报,声称

“苏联的物资援助不再从外蒙进入中国,而是计划从新疆进入。”

而物资援助地点的变化,也就意味着前线的作战计划需要进行重新调整:最初,西征的计划是占据宁夏、甘肃一带,但苏联把物资援助的地点放置在新疆,就意味着西路军“西征”的路线将被大大延长。

其次,战略部署的调整让西路军在西征期间过于孤军深入,以至于后来的弹药、军粮和医疗物资补给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就拿当时西路军西征的先头部队:红三十军来说,当时红三十军下辖有2个师6个团,总共约7000余人,

但配备的枪支总共只有3200余支,几乎是两个人才能用到1支枪,平均每枪的子弹配备有25发——而这已经是西路军最好的物资补给状况。

在西征后期,西路军内部的医院、伤病、勤杂人员约占总部队的40%左右,

这些人员在茫茫的西北戈壁滩和河西走廊之间

,均一时间难以得到有效的医治,而这也很大程度低影响了西路军整体的战斗力。

(红军伤员)

最后,则是在西征期间,红军在指挥路线上产生的分歧。当时,

徐向前、陈昌浩二人负责西路军的前线事宜,而在后方朱德则担任西路军里三个方面军的总司令,张国焘则担任总政委。

面对着当时形势愈发严峻的后勤补给问题,进军方向问题,所有的指挥官心里都是很焦急的。其中,徐向前主张红军应该一直西进,等打到新疆,拿到苏联的援助后,再从新疆“杀回”陕北。而陈昌浩则认为西路军应该就地停下,在当地建立一块新的革命根据地,日后再想办法作战。由于陈昌浩在军中担任着政委,而我军一直实行的是民主商议的决策,最终徐向前还是同意了陈昌浩的决定——当二人把就地作战的电报发到延安,延安方面也同意了当时就地作战的打算。但在后来,

关于西路军是“走”还是“停”的争执依然存在,而这也影响了当时西路军的行进速度。

但毋庸置疑的是,西路军在“西征”的过程中依旧秉持着红军作战勇猛、顽强的作风和精神。在西征之初,西路军就打出了攻占五佛寺、控制黄河渡口等一系列战役的重大胜利。而在西征作战的后期,尽管西路军面临着物资补给、伤员医疗方面的困难,同时盘踞在西北一带的马家军还拥有主场作战的优势,但一时间仍然难以战胜西路军:

在四十里铺、东南八坝、水磨关等战役中,西路军在劣势条件下依然消灭了装备、人员占优的马家军,并以六千人牺牲的代价同样消灭了敌军六千余人——

但当时的问题在于,红军损失的六千余人,在西北面临重重包围,外加人烟稀少的环境下,难以补员。

(西北马家军)

1937年3月,军委正式决定令徐向前、陈昌浩率领部队,返回延安,现有部队分散打游击。

其中,李先念率领的400余人部队,到新疆的星星峡打游击,保留了西路军最初的火种。

抗日战争爆发后,

延安开始陆续接收之前在西征中被冲散的战友,最终陆续约有四千余人成功返回延安,成为了新的抗日力量。

血与泪写下的史诗,永远不灭的军魂

在西征结束之后,徐向前一人沿着祁连山脉,到平凉找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部队,平安地返回了延安。

后来在八路军129师合编的过程中,原红四方面军的旧部被纳入其中,而徐向前则担任副师长。

在抗战期间,徐向前化悲痛为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数次立下赫赫战功,而在前线的奋勇杀敌,或许也正是徐向前对西征中壮烈牺牲的兄弟们最好的告慰。

但是,即便到了晚年,善于自我批评,总结军事经验的徐向前元帅依然对西征的过程念念不忘——毕竟,那是他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一段慷慨悲歌。他也曾反思过自己的错误:

“当时的我应该坚持自己在西路军西征中正确的战略选择,这样或许西路军能够避免严重的受损。”

同时,他也曾分析过:“

如果当时西路军能够顺利抵达新疆,获取苏联的物资,那么无论是回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还是在拿到物资后在甘宁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都是有可能的。而有了武装力量的西路军,既对后来的八路军部队而言是一种革命力量上的扩充,也能够预防后来新疆军阀盛世才的叛变。那时的抗日局势,恐怕就迥然不同了。”

(徐向前元帅)

而同徐向前曾经一起指挥西路军作战的陈昌浩,他对西征的态度是怎样的?也曾在西征结束后写下:

“悲愤碎肝胆,革命倍艰辛;抬头望宇宙,歌罢泪纷纷。”

得悲壮诗句,并对西征的受挫做出了反思。虽然陈昌浩主张停驻西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影响了当时西征的行军速度,但是停驻在西北,

就地作战的西路军在当时和马家军进行浴血奋战,也有效地策应了当时延安革命根据地部队的军事行动,直到西安事变的爆发。

这一点,我们的历史伟人也曾在2001年予以过高度评价。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昌浩并没有留在中国,而是去了苏联,后来也曾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直到1952年,陈昌浩从苏联回国,面见了阔别多年的徐向前,向他鞠躬握手——而这也是多年来,两人革命友谊的见证。

(陈昌浩)

西路军的历史,是中国革命史一段血泪交织的慷慨悲歌。虽然战士们曾在西征的过程中受挫,西征也成为了令徐帅晚年时常感慨的遗憾,但是它依然推动了当时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打出了红军战士的军威。

虽然有战士在西征的过程中英勇牺牲,但他们的军魂,却依然鼓励着今天的人们奋勇向前。

转自任先生讲历史

本篇文章为【徐向前毕生遗憾,晚年他说:“原本八路军不止3个主力师”】的相关内容,情感在线已为你全部介绍完毕,更多实时资讯请关注情感在线的“资讯”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