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

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无穷的字

你瞧

在读音上它就有两种读法

“pāo”和 “pào”

《说文解字》云

河川

字形采用“水”作边旁

“包”是声旁

本义指用液体浸物品

衍义有

“故意消磨时间”之意

今天在北方方言里

读“平声”(pāo)

依旧表示小湖

倘若读“去声”(pào)

有“浸润”之意

可别小看这个字

世间的美食遇上“泡”

在时间、环境的浸润下

便可重获新生

泡菜

泡椒

泡馍

……

还有, 泡茶,茶叶舒展

泡温泉,身心俱爽

因为茶叶和温泉

在贵州省石阡县

这种由“泡”带来的浸润感

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场春雨过后

石阡苔茶竞相吐出新芽

摊晒的石阡苔茶。郭娇 摄

这里

低纬度、高海拨、寡日照

适宜茶叶的生长

这种环境 浸润的石阡苔茶

翠绿、娇嫩

茶青离开茶树

生长旅程结束

经茶人之手制成茶叶

用良水浸泡

石阡苔茶冲泡。崖文宇 摄

沉浮起落,酝酿舒展

茶香缥缈

焕发新生

石阡茶园。任达光 摄

石阡人爱茶

据明万历年间

《贵州通志》记载

“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盛于明初”

宋明清时期作为贡品

石阡

因此被称为“贡茶之乡”

茶企在制作石阡苔茶。郭娇 摄

冲泡出的石阡苔茶汤色明亮。崖文宇 摄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陆羽《茶经》中的惊鸿一瞥

为石阡苔茶打上了生动的标签

茶农在石阡龙塘镇茶园采摘茶青。吴剑 摄

如今,石阡苔茶发展步入快车道

投产茶园33万余亩

茶叶年产量3.25万吨

石阡县五德镇茶农售卖茶青。胡星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石阡苔茶作出生动诠释

茶叶加工企业161家

带动茶农11.26万人

成为乡村振兴有力助推器

在石阡

温泉

是“泡”的另一种快乐情调

温泉池中

有人闭目养神

有人惬意闲谈

有人阖家戏水

泡走疲惫、泡去烦恼

游客享受石阡温泉。周霖霖 摄

从古至今,一年四季

温泉从不缺席石阡人的生活

冬季泡温泉,驱寒

夏季泡温泉,祛湿

它是

中国最古老的温泉之一

其设施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

(即公元1606年)

石阡古温泉博物馆。吴剑 摄

温泉水从山麓石隙中间涌出

澈若明镜,久晴不涸

久雨不涨,四时如一

石阡佛顶山温泉小镇。吴剑 摄

在这里

你可以选择

“用料丰富”的温泉汤池

玫瑰池

牛奶池

当归池

艾叶池

……

也可以选择

几元或十几元的平价温泉

甚至 免费温泉

工作之余,劳作之后

人们在这里

卸下“盔甲”

享受这份悠然自得

石阡温泉

无论

清晨或是傍晚

只要往这一泡

就能让疲惫的身心

在古老泉水的浸润中

得以舒展、放松

神清气爽

游客在石阡温泉度假酒店冲浪池游玩。吴剑 摄

“泡”在多元文化中

石阡

一座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的文化名城

是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夜郎古县

秦嬴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置夜郎县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

贵州建省设石阡府

1914年改府为县

拥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府文庙、楼上古寨等

承载和记录着这座小城曾经的繁华

石阡楼上古寨。郭娇 摄

汉、仡佬、侗、苗等13个民族

世代繁衍生息

绵延共生出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说春

意在

劝农行耕

春官

手持春牛

挨家挨户发放春贴

送去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祝福

春牛。

这里还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

石阡木偶戏。杨文斌 摄

以及

仡佬毛龙

仡佬敬雀节

石阡茶灯等

民族文化灿烂丰富

“泡”在绿水青山间

年平均气温约17.3℃

森林覆盖率达69.74%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8%

区域内水质优良率100%

雨后石阡出现双彩虹。曾凡书 摄

日照充足、雨量丰沛

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生活在这样的小城

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你可以在街边

嗦一碗绿豆粉、咬一口油炸粑

石阡传统美食绿豆粉。杨文美 摄

也可以

去国家级湿地公园 鸳鸯湖

看野生鸳鸯成群戏水

石阡县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胡星 摄

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佛顶山

可以看云海

在高低起伏的山峦间

翻滚流动,瞬息万变

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料照片)

也可以

听飞鸟鸣啼、溪水潺潺

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料照片)

烟火气就在身边

大自然就在眼前

这样的石阡

时光都不忍远去

被定格为 “长寿之乡”

石阡一隅。杨坤 摄

“泡”在红色传承里

红军长征两进石阡

红色,是这片热土的鲜明底色

1934年

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二团

在困牛山与敌激战

红军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伤百姓

集体跳下悬崖

壮烈牺牲

困牛山。欧东衢 摄

留在困牛山的

不仅是世代相传的红军故事

还有“困牛山精神”传承至今

曾经多年

困牛山蛰伏在群山中

如今

水泥路通村到户

高速路穿境而过

山门开,新局启

对英雄的缅怀

对历史的铭记

不仅赓续了红色文化

更让红色美丽村庄有了红火的发展基础

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壮举纪念碑。欧东衢 摄

村子里,旅游大巴往返穿梭

现摘的蜂糖李,成了解渴神器

清香的神仙豆腐,成了打卡美食

“泡”成贵州“斜杠青年”

绵延的历史积淀

丰富的绿色资源

深厚的红色文化

浸润出怎样的石阡

石阡全景。吴剑 摄

石阡县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

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

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匮乏

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面对重重难越的“穷山”

新时代的石阡干部群众

没有屈服

越是艰难越向前

以坚如磐石的韧劲

向贫困发起总攻

石阡高速路网日趋完善。吴剑 摄

一步一个脚印

一次一级台阶

经过持续不断努力

全县17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27000余户10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

困扰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得到历史性解决

石阡楼顶操场扮靓校园。胡星 摄

“十三五”期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

达115.19亿元

年均增长9.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3.98万元

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

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全县通车公路里程4986.68公里

石阡至玉屏高速公路花桥互通。陶亮 摄

“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县”

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全国首个“中国营养健康示范基地”

……

一个个殊荣纷至沓来

不仅如此

石阡还是

“中国矿泉水之乡”

“中国苔茶之乡”

“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

爱心企业在石阡县甘溪乡援建的特色操场。刘勤兵 摄

今日的石阡

正着力打造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

“温泉之城·长寿石阡”

今日的石阡

正为满足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今日的石阡

点燃兴旅游、强产业的“强引擎”

乡村振兴号角已吹响

一幅美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石阡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石阡帮扶工作队

监制:谢素香 胡星

作者:邓娴

栾小琳

校对:吴雨

本篇文章为【泡泡(泡萝卜)】的相关内容,情感在线已为你全部介绍完毕,更多实时资讯请关注情感在线的“资讯”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