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魏牌李瑞峰“开撕”华为余承东,称增程式是一种落后的技术一事,闹得是沸沸扬扬。虽然在李瑞峰的连续炮轰下,余承东“充耳不闻”,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魏牌单方面输出的嘴仗,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DHT和增程式到底孰优孰劣,也引起了市场的热烈探讨。

针对这个问题,一张媒体采访长安新能源CEO邓承浩的截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从邓承浩的观点来看,DHT和增程式这两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只是立场和出发点不同。

“在混合动力市场,技术路线其实是百花齐放,过程大概是先发散再收敛,最终由市场选出几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主流路线。”在邓承浩看来,在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上,应该鼓励多样化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对比,甚至刻意抹黑,应该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和市场。

要知道,作为一款增程和纯电技术路线并举的新车,全新数字纯电品牌——长安深蓝,旗下首款车型深蓝SL03,即将在7月份迎来上市,8月份新车将开启大规模的交付。在新车正处于造势的关键阶段,但邓承浩却并没有夸张的借势造势。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之前,大众冯思翰炮轰增程式电动,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迅速公开喊话大众,让理想ONE和大众最高级别的奥迪Q7 e-tron、保时捷Cayenne E-Hybird进行数据测试对比的“嚣张”。

瞧瞧人家这格局!

还是说回正题,增程式到底是不是一种落后的方案?DHT和增程式,到底谁的技术更为领先?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来回答。

现如今,车企几乎都在全面“向电向新”,提供新能源产品,但真正实现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的,仍然还是买车的主体——消费者。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购车的标准并非是按照技术的先进与落后来决定,而是看哪种技术技术路线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所以,在邓承浩看来,“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更适合的场景。”

邓承浩表示,“单电机技术路线整体偏动力性,双电机技术路线整体偏经济性。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德国流行单电机,因为德国交通体系对车辆动力性、最高车速要求非常高。为什么日本流行双电机,这是因为交通体系和法规标准,对节能技术要求非常高。”

DHT和增程式便是这两种不同需求的典型技术代表。那么,为什么大众冯思瀚、魏牌李瑞峰却始终认为增程式是一种极其糟糕、落后的技术方案?

从此次争议的内容来看,双方争议的点,在于增程式工作原理的“过时”。

增程式混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传统燃油发动机,也就是增程器来为电机发电,然后通过电机来参与驱动。发动机并不直接参与驱动车轮,只是为电机发电。

在电池电量充足的情况下,就由电池来为驱动电机供电。电池电量不足时,发动机启动,带动发电机为动力电池充电,然后再由电池为电机提供动能。

打个比喻,这就好比我们在为手机充电的时候,并不是直接把电源和手机充电口相连,而是先给充电宝充电,再用充电宝来为手机充电。

相对来说,多了一道程序,会造成不必要的功耗流失。并且在馈电状态下,由于发动机不参与驱动,只能单靠串联,所以也有性能不足的担忧。

所以,在“反增程论”的人看来,增程式落后、过时。

但在邓承浩看来,“从技术路线上来讲,DHT和增程式是近亲。在一定车速范围内,两个技术路线一模一样。车速超过一定值之后,DHT为了高速经济性取向,发动机进入直驱。而增程式为了更好的NVH和更纯粹的纯电驾驶感受,继续让发电机处于发电模式。”

换句话说,增程式和DHT谁更适合消费者?在满足里程无忧的基础上,增程式是侧重于纯电版的驾驶体验,而DHT是为了满足经济性的需求。

至于增程先发电后驱动,多了一道转化程序的能耗焦虑,邓承浩则认为,如果以此来判断增程式是一种落后的技术,那么这个说法只对了部分。

对的是,增程确实先发电再驱动,转化过程多了一些能量损失。但说法不对的是,这个说法忽略了发动机的效率。增程发动机由于全域工作点非常稳定,平均效率会高于DHT。这一来一往,增程油耗并不一定就高于DHT。如果用户在城区使用增程,油耗可能优于DHT。

因此,综合来看,邓承浩认为,DHT更像是燃油车电气化改造的路径选择,解决的是燃油车的油耗问题,如果用户购买出发点是电气化,选择DHT是合适的。

而增程,更像是纯电动解决里程焦虑的路径选择,既保证了完全的纯电体验,又避免了里程焦虑如果用户购买出发点是电动化,但又担心里程焦虑,选择增程是合适的。

回归到新能源市场实现碳排放的终极目标上来说,这两种技术路线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其实,在我们看来,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是技术专家,但是消费者的选择和信赖,却足以证明一切。

以理想ONE为代表的增程式电动车,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少有的一款定价在30万以上,而销量也突破了1万台的车型,问界M5作为一款交付还不到半年的新车,现如今月交付量也已经达到了7000台以上。当然,PHEV市场同样也有着不少销量看点十足的爆款车型。

所以,与其争论DHT和增程孰优孰劣,倒不如用最终的市场成绩来证明自己。毕竟,技术路线的专家是车企,但是市场的专家是消费者,就像邓承浩所言,“技术路线源于企业,但优胜劣汰的法则终将掌握在消费者手中。”

End.

戳 “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新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