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马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马孟起是出身名门望族,起点也是很高了,最早跟着老爹马腾讨伐郭援,高翰,被封为徐州刺史,拜谏议大夫,后任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这时候刘备还在当县令,这就是差距啊。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为稳定西线局势,令钟繇招马腾还京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富二代就是富二代,啥都来的这么随意呢。要说马超富二代,人家也确实有本事啊,潼关之战打的曹操直呼”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三国志里写到,曹操、韩遂,马超阵前会晤的时候,超负其多力,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瞠目盻之,超不敢动。这就颠覆我们认知的马超了,是不是有点怂,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两人根本没打过架,三国演义里的马超斗许褚的场面是没发生过的,什么三百回合是假的,当然许褚裸衣更是虚构,大西北,冰冻三尺,零下二三十度,你裸个我看看,还没打就冻死了。

要说马超加入刘备阵营,确实是给刘备送了大礼的,记载先主遣人迎超,超兵将至,城中震怖,璋即稽首。马超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这个时候刘备给了个原本就被赐封过的平西将军,督临沮,依旧是被赐封过的都亭侯。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拜马超为左将军,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也就是这一年,四十七岁的马超郁闷的病死,后被追封威侯。

要说马超死也是有不得志的因素在里面,毕竟加入刘备阵营后确实没受到重用,作为一个高级将领,做着维护民族关系的工作,是谁也会受不了的。但不得不说,马超家族被曹操诛杀确实是马超造成的,且未见有一丝痛苦,只是人之将死的时候,给刘备说了一嘴,意思是家族被曹操诛杀,与曹操不共戴天,先表立场,在言唯有一族弟马岱在世,望主公照顾照顾,提出了遗愿,可见马超的品性也不是很好,这也是刘备不敢重用他的原因之一吧。

在《三国演义》里面马超是一个武艺高强、勇冠群雄的战将。作为刘备阵营里面的“五虎上将”之一,他曾经令曹操割须断袍,他与许褚、张飞的恶战更是《三国演义》中描写最精彩也最动人心魄的打斗场面。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马超的形象、事迹与《三国演义》里面的那个马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马儿虽勇,但曹操绝无割须断袍

在《三国演义》里面马超几次精彩的出场都给人深刻的印象。第一次出场是是在第十回马超跟随马腾、韩遂讨伐李傕、郭汜。两军对峙只见“只见一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如流星,虎体熊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

第二次出场是在五十八回,马超为报父仇,发兵讨伐曹操。当曹操看到“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所谓马超之时不禁暗自称奇。而在这场战争当中,曹操更是被杀得割须弃袍,几乎丧命。此战之后,马超名声大震,以至于后来诸葛亮看到马超之后不禁给出了“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的高度评价。

事实上,真实的马超确实是这么一个骁勇绝伦的武将,这点虽然《三国演义》有一定的拔高,但是基本符合马超的生平。唯独有几个细节是真实的历史是不曾发生过的,最出名的就是曹操的割须断袍当属子虚乌有。最初曹操割须断袍不过是元朝时期的《三国志平话》及元明杂剧中的为烘托出马超骁勇绝伦的艺术描述。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便引用了《三国志平话》里面的这个故事。

很多人认为曹操割须断袍的这个故事成立的最大证据是曹操说的那句“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实际上这句话的最初出处是在《山阳公载记》,据《山阳公载记》载:“初,曹公军在蒲坂,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可见曹操并非因为被马超打得割须断袍才说出“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而是被马超的计策给吓到了才说出这句话。

真实的灭门惨案,为保全自己,不顾一家老小安危

在《三国演义》里面马超除了被塑造成一个骁勇善战的猛将之外,同时也被塑造成一个忠臣义士孝子。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马超之所以发兵讨伐曹操,是因为父亲及其兄弟、族人被曹操杀害。为报家仇,马超才联合了韩遂出兵伐曹。

但是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正是马超一时的鲁莽,发兵反曹,才导致曹操杀死马腾一家。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记载:“十六年三月,操遣司隶校尉钟繇讨张鲁,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将兵出河东,与繇会。仓曹属高柔谏曰:‘大兵西出,韩遂、马超疑为袭己,必相扇动。宜先召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由此可见当时,马超等人因为对曹军的行踪误判以为曹操是来攻打自己的,便主动出击攻打曹操。

可是马超却“忘记”了自己的父亲在早之前就已经投靠了曹操。在《三国演义》马腾是奉诏入京,后来参与了暗杀曹操的计划而被诛杀的。但是真实的马腾是因为与韩遂不合,为了巩固自己在西凉的地位,主动请求“还京畿”以此获取朝廷的支持,曹操此时面对马腾的投怀送抱也乐于接受。以汉献帝的名义授予马腾卫尉,拜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就连马超的弟弟马休、马铁也被加官进爵,马氏一家只剩马超一个没有入京,其余族人都入京为官。

在建安十六年,曹操进攻汉中,马超、韩遂二人误以为曹操是来攻打西凉,便先下手为强攻打曹军。后来曹操亲自出征,击败了马超、韩遂。第二年回京之后,才处决了在京的马腾一家。《三国演义》为了衬托马超的忠孝,颠倒了马腾被杀的时间,为马超攻打曹操制造了一个正义的理由。事实上,关于马超与曹操的这场战争更多的是一场军阀割据之间争地盘的战争。为了争夺地盘,马超竟然不顾在曹操手中的父亲、族人的安危,这样的马超配不起忠孝仁义的名气。

刘备为什么不重用马超呢?郁郁病终的西凉军神马孟起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国小人物志0016:郁郁病终的西凉军神——马超

马超,是三国时代的一员名将。他统率西凉精兵,曾经杀得曹操落荒而逃,由此留下了“割须弃袍”的历史典故。

在投靠刘备并助其拿下成都过后,马超封侯晋爵,位列平西将军、前都亭侯,西凉统领等职务。

就位阶来说,他不在关羽张飞等元老之下。

然而,骁勇善战的马超,却从此再没有过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机会。在刘备称帝过后不到两年,马超便撒手人寰,时年仅47岁……一种说法是,刘备不信任马超,所以故意不用他,让他赋闲。

是这么个道理吗?

似乎不符合逻辑。

攻下西川过后,正是刘备用人之际。一方面,刘备要在蜀中形势未稳情况下,应对北方曹操的大兵压进;另一方面,刘备还承受着东面来自孙权的压力。之前“借”的荆州,现在可得防止人家来讨还……

据史料记载,刘备在入驻成都过后,一边令关羽屯兵统领荆州以防孙权突袭,另一边则集中所有能调用的兵力,和曹操大军在汉中阳平关一带打得不可开交。

很难想象,在如此紧要的时刻,刘备竟然会弃马超这样的名将而不用,而是将其一直闲置,直到几年后去世……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用马超?

后代的史学家们有过很多的猜测,其观点汇总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

其一:马超名声不好,背负着“害父”等罪名,所以刘备不敢用

和演义上记录的不同,马超之前起兵反曹并非是因为曹操杀害了马腾,才逼得马超起兵为父报仇。

其实,马超是不顾做人质的父亲死活,拉着韩遂,成宜,梁秋等西凉军阀们一起作反。曹操大怒之下,才杀掉了包括马腾在内的西凉人质。

所以,马超等于是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其他族人……

不过,这种事情在战争年代并不罕见。

曹操早年开疆拓土的时候,也不管不顾的一味打压陶谦。最终,在徐州的曹操父亲曹嵩和其他族人,都为陶谦所杀。

那么,是不是也应该数落曹操害父,给他扣上一顶不孝的帽子呢?

其实战争和政治本来就是冷酷无情,一般都会摒弃私人感情,刘邦逃跑时甚至把亲生儿子推下车。

更何况,马超也不是主动反叛,而是因为曹操借道征张鲁,在军事上对西凉诸侯们造成了实质性的威胁。马超见危险迫在眉睫,才不得不反,先下手为强。

这个黑锅,怎么也不该全由马超来背。

所以,关于马超害父导致名声不好的说法,站不住脚。

刘备自己假仁假义,深知政治冷酷无情的道理,根本不会因此否定马超,将其闲置。

其二:马超不善政治,和同僚处不好关系,被人排挤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自刘备入川以来,蜀中的派系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明里暗里都在勾心斗角。

而马超作为外来的第四方势力,必然会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火上,再添一把柴。

而马超本身是戎马倥偬的军人出生,搞政治并非其强项。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之下,有些事情处理不好,得罪了某些人遭妒恨也是难免的。

但是,这也很难成为马超不受重用的理由。

众所周知考,战争年代衡量一位武将的标准完全是其军事能力。

历史上不善政治的猛将多了去了,君主根本不需要武将懂政治,甚至忌讳你懂政治。刘备是一代英主,这种简单的道理肯定是知道的。

所以,以政治排挤的理由来解释马超的不受重用,也不是很靠谱。

其三:马超受刘备猜忌,不敢让其统兵出战

这种说法倒是比较实在。

马超是曾经的一方霸主,而且承袭了马腾的爵位,官居镇威将军。这个官位相当不小,甚至在刘备之上。

再加上之前在战场上,马超表现极为出色,杀得曹军几次崩溃,威名极胜。

这样一来,马超就难免有功高震主之嫌。

同时,马超性格高傲直爽,完全不会拍马屁。

自古以外,君主最忌讳功劳高或者不会迎合上级的。

马超两样都不缺,被主子刘备猜疑也就是难免的。

更何况,之前刘备在徐州就被吕布坑过,差点就完蛋,还疑似被戴了绿帽。

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刘备小心谨慎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猜忌归猜忌,至少从之后的历史来看,马超并没有反叛之心,而且一直都兢兢业业在为刘备做事。

从一开始威降刘璋,到后来策动氐族雷定七部,为汉中之战助力,再到后来联名上书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就连益州本土名士彭羕试图拉拢马超谋反的时候,他的做法也是如实上报刘备,以表忠心……

事实上,马超来投奔刘备的时候基本上已经穷途末路。

周边势力比如曹操、张鲁等,都已经和马超是死敌。除了刘备,没有地方能收容马超的西凉军了。

而且,刘备也确实对马超不薄。一起前来的西凉军各级将官,也得到了刘备不同的封赏。

刘备知道,马超已经没有了反叛的根基,只要好生待他,便可以驾驭住他。

所以,这个原因还是有些牵强。

既然以上三个原因都不足以成立,那么马超被刘备闲置但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翻开三国志和其他相关史料,记载马超的死因都是“病亡”。其实这个疾病,可能才是马超难以在刘备麾下一展宏图的真正原因。

马超出生在干燥的北方之地,一路征战来到气候潮湿的蜀中,很可能水土不服。

炎热湿润地区,是细菌繁殖较多的地方,有很多北方没有的传染病。

再加上马超连年征战,身先士卒,战场内外都操劳过度,落下了病根。

很可能在入川前后,马超就已经身染重疾。

军中医疗条件有限,军医水平也不高,病情得不到缓解还在逐渐加重……

古代的医术不发达,张飞之子张苞不过摔破了头,皮肉小伤而已,也因为破伤风而死。

看看之前的赤壁之战,曹操的惨败也源于北方军士适应不了南方的炎热潮湿气候大量患病……

人不怕死就怕病。马超一入川就病魔缠身,而且其后也后都一直处于“半养病”的状态,即便是刘备想任命他独当一面,马超的身体也不允许。

即便是参加了刘备的几次军事行动,但也就是配合其它武将打打坚守防御战,或是利用声望去策动羌,氐等部落反曹而已。

对于刘备来说,一可能真的希望马超身体能尽快好起来。毕竟这时候外来的军事压力很大,需要马超强悍的西凉军来作战。

但是马超久病不愈,而马超的族弟马岱也勉强可以接任他的职务……于是,刘备搞了个“分而治之”的伎俩,利用马超卧病在床的机会将马超和西凉军分开来,一边让马岱统率西凉军作战,一边又利用马超的在西凉一代的声望和影响力来笼络人心,策动其它民族的部落反曹……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马超的声望帮刘备赢得了羌,氐等少数民族的支持,最终打赢了汉中之战(虽然只是惨胜)。

而在马超去世后,马岱和诸葛亮等人走得很近,西凉派基本并入荆州派,西凉军也成为了蜀汉大军的一部分。

老辣的刘备伎俩得逞,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不管马超不被刘备重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位曾经可媲美吕布的战神,最后也只能接受在蜀中郁郁病终的结局。

和吕布相比,马超结局还算不错的,毕竟是善终,而且死后还被追封谥号为“威侯”。

今天,马超雕像依然位列于成都武侯祠西侧的武将廊中(排名第四位,前面三人为赵云、孙乾和张翼),供来往的游客瞻仰追思……

PS:跟随马超入蜀的西凉精兵,也在之后的历史记载中销声匿迹,再没有过像之前一样的骄人战绩。这点和马超的英年早逝,有一定关系。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失去了表演的舞台。因为西凉军强在彪悍的冲击力,特长是骑兵在平地作战。

在蜀地这种复杂地形下,他们的特点无疑是得不到发挥,只能转职为山地步兵。曾经那支彪悍善战,跟随马超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的西凉精兵,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马超是个不忠不孝之徒。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是刘备手下五虎上将之一,按“关张赵马黄”的排名来看,名列第四。马超这个人物,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马超父亲马腾受汉献帝密诏,率兵前来清君侧,哪知道走漏风声反被曹操所杀。马超闻讯,为了给父亲报仇,联合韩遂发兵20多万杀向长安。曹操被迫停止南征,率兵应战。马超凭借着高超的武艺,曾打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后来曹操巧施离间计,大败马超,马超不得不败退跑路,最后投附了刘备。

文学作品中的马超“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因为喜欢穿白色衣服,加上善战无前,所以人称“锦马超”。为报父仇前后举兵讨曹,俨然集国恨家仇于一身,正气凛然的形象。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马超与《三国演义》标榜的形象大相径庭。说其无君、无父、狼子野心丝毫不为过。

为什么这样说呢?事情还要从马腾之死说起。

马腾字寿成,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大概是继承了先祖勇武的优秀基因,马腾进入公众视线也是因军功,从一介布衣至征西、征东将军,长期驻守陇右。

韩遂、字文约,这货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还没有平灭,凉州地方又发生了动荡。

这次的带头大哥是北宫伯玉,他带领了族属先零羌联合了地方土豪宋杨,积极响应太平道张角的起义。乱军很快攻陷金城郡,杀死护羌校尉冷徵和金城太守陈懿。次年,叛军进逼三辅,数次大败汉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北宫伯玉手下湟中精兵数万,(湟中,指今青海黄河西岸之地,叛军主力一部为湟中义从,是汉末作战序列中一支精锐之师)却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听说韩遂“素有胆略,在西州一带闻名”于是当机立断将韩遂“请”至军中。令北宫伯玉始料未及的是,请神容易送神难。韩遂羽翼丰满之后,干脆鸠占鹊巢。杀了北宫伯玉自己做了叛军首领。

在韩遂的带领下,叛军打出清君侧、诛除宦官的旗号,攻城略地,据有了西州数郡之地,很快就众至十余万,并且连败盖勋和皇甫嵩两位汉廷名将。汉帝无奈,只好招安了韩遂,封其为镇西将军。

马腾先是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一个槽里难拴两头叫驴,很快两人就反目成仇兵戎相见,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汉政权派了在三辅、关西等地享有威望的钟繇前来调解,双方这才罢手。建安十三年,曹操担心割据关西的军阀再度陷入混战局面,于是徵马腾入京师。马腾年龄大了,也不想再折腾了,于是顺从的入京师宿卫。曹操当即表荐其为卫尉,马超的弟弟马休和马铁分别封为奉车都尉和骑都尉。马腾一大家子徙往邺郡居住,独留了马超在关西统领马腾部众,为安抚他,汉献帝封其为偏将军。与此同时,韩遂也把儿子送往京师为质。

然而,就在事隔三年后,马超不顾留在京师为质的马腾生死安危,悍然起兵作乱。

马超倡乱,在京师为质的马氏家族成员背负了谋逆罪名被全部斩首。马超对自己起兵造反的后果心底十分清楚,担心以一己之力难以抵挡曹操进剿,于是拥戴韩遂为首领,对韩遂说:“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

要知道,董承谋诛曹操事在建安初年,距马腾入京师已有十年,马腾因此遭曹操毒手,根本是子虚乌有之事。为质的马腾当时只是下狱,直到第二年五月见事情再回斡旋余地,这才死于非命的。就在马腾尚在人世时,马超就认韩遂为父亲了。自己不顾父亲安危造反也就罢了,还逼着韩遂置儿子不顾与自己合作。

起兵造反为“不忠”,害死父亲为“不孝”,如此“不忠不孝”之人,年纪轻轻就挂了也算是报应不爽了。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一度是曹操最重要的敌人,曾经杀得曹操『割须弃袍』,这个成语甚至成为描述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典型成语,而马超本人也有『锦马超』的外号以及『吕(布)一马(超)二』的武力值排名,可谓一代兼有高富帅和国民老公特质的勇将。

真实的马超,如果单纯从身份地位来说,可能比《三国演义》的人物设定更加高一些,严格来说,马超是西凉的一方诸侯,后来刘备集团上表『推举』刘备为汉中王之时,马超在其中排名第一,就是因为东汉中央政府任命的正儿八经的平西将军、都亭侯。

然而,马超有致命的缺陷,这既使得他大事不成,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众叛亲离。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起兵是因为父亲马腾死于衣带诏事件,既是忠君报国,也是为父报仇,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上,时间轴上的先后次序恰恰相反,马超先起兵反曹,次年曹操才杀死马腾并夷其三族,马超的弟弟马休、马铁也一同被杀。

如果说这是出于马超的故意当然说不过去,但是马超至少思虑不周或者对曹操为人行事的判断不准确。这一事件也导致两个后果,第一是马超的形象名声受损:后来马超投奔张鲁之后,张鲁一开始对其很重用,任命马超为都讲祭酒,并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有人劝谏张鲁说:

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像马超这样不爱自己的亲人的人,又岂能爱别人?)

张鲁听了进去,所以也就把马超搁置起来了。第二马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某年正月初一,马超妾董氏的弟弟董种来向马超恭贺新年,马超捶胸吐血而说:

家门百口余人,全部被杀害,如今我们两个还有什么好互相祝贺的呢?

家族的覆亡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马超丧失了基本核心力量,后来他逃亡到张鲁这边所带的部下就不多,待到离开张鲁投奔刘备的时候,马超几乎就没有带什么部下——后来在关羽水淹七军之时英勇不屈的庞德,本就是马超部下,可是马超入蜀他留在张鲁这里,后来更归顺曹操并为之尽忠而死,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马超部下的众叛亲离。

马超之所以落到众叛亲离的地步,和他政策的简单粗暴也有关系。阎温、韦康、杨阜、姜叙等凉州高级官员和名士都反对马超,宁死不降,马超对他们也只有杀这一个办法,马超甚至杀死怒骂自己的姜叙母亲,这是很不符合当时的伦理规范也是不明智的,老太太的一句「背父逆子杀君恶贼」也把马超搞得更加处于道德洼地,号召力日益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