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炒龙须!龙须?!是什么样的美食,才能配得上如此的高调称号?

桐庐人恐怕没有一个不知道,它其实就是粉丝,用番薯淀粉(俗称番薯粉)制作的粉丝。

这道农家美味,无论是在桐庐宾馆饭店,还是街头小巷排档,均有迹可寻。炒着吃、煮着吃,吃火锅时烫着吃,味道都很赞。

炒龙须和什么最配?鸡汤

这是畲乡人的特别和用心

龙须在桐庐,数莪山为最。

在莪山畲族乡龙峰民族村,龙须就和大米一样,家家户户储备,畲乡炒龙须这道菜也是家家户户会做。

莪山畲族乡政府的几位工作人员都不约而同推荐一位乡厨,朱铭华。

乡间办酒席,少不了他,更少不了他做的炒龙须,一年起码要做5000份。

“客人吃完,都要买一些龙须带走,走之前还问我怎么做。”朱铭华说,这里有畲乡人炒龙须的特别和用心,将龙须放在鸡汤里浸煮。

“汤汁吸收得差不多了就关火,汤汁的量很关键,多了龙须不劲道,少了龙须会不熟。还有火候,都得凭经验。”

接下来的过程极度考验厨师的耐心:起锅放油,加入豆腐干、辣椒丝、葱段等配菜,炒一会后加入龙须。将锅里的龙须不断翻炒,直至汤汁收干,每根龙须上都紧紧裹满吸饱汤汁。

龙须十分筋道,一夹起来还会回弹,刚凑近,鲜香的味道就直冲鼻尖。吃一口,吸足汤汁的龙须依旧劲道带着一点糯,丝丝爽利而不油腻,更重要鲜,就像是在吃可以嚼的鸡汤。

“鲜味的来源就鸡汤。”朱铭华说,根据喜好,还可以用肉汤、骨汤烹饪龙须,汤里加卷心菜丝、豆芽、猪肉末和鸡蛋等来提味增鲜,别提有多香了。

畲乡长桌宴的第一道菜

奥运冠军陈雨菲的最爱

畲乡炒龙须有多好吃?

它已被列入“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名菜,家乡在桐庐的奥运冠军陈雨菲也说是她的最爱。

这么好吃,关键还有龙须的独特制作工艺。久煮不软,浓香劲道,还特别适合吃火锅,怎么煮都不烂。

龙峰民族村身处大山,家家户户种红薯,每年12月番薯丰收,除了吃,剩余的就做成番薯粉储存。

做番薯粉既是细致活,也是力气活:先把番薯洗净,打磨成粉,用细纱布过滤,然后经几个晴日的晾晒脱水,白色的番薯淀粉就制成了。

接下来的步骤,要请出专业的粉丝师傅:番薯粉兑水打成浆,用蒸屉蒸出果冻状的饼,待风干之后用刨刨成面条状,盘起在竹排上晒干,番薯龙须就制成了。

“做好的龙须能放上一两年,而且久煮不烂,关键是工艺。比如过滤,我们反复多遍,直到最后的滤浆没有一点杂质,这样的番薯粉颜色白,韧性也好。蒸制过程也很重要,一层层的蒸,一共蒸十几层……。”

“那段时间,走进村子就能看到每家每户门口一排排竹塌上晒满‘龙须’,成为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朱铭华说,“久煮不软的龙须,还特别适合吃火锅,怎么煮都不烂。”

那普普通通的粉丝为什么叫龙须呢?

“因为龙在畲族人心中地位很高,是吉祥的象征,再加上番薯粉丝像龙须一样又长又直,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

今年71岁的雷敏炎是村里“活的教科书”,编写畲族资料都要他在场,“我们畲族款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就是长桌宴,而畲乡炒龙须就是长桌宴的第一道菜,为的是先让饥肠辘辘的客人填填肚子,耐心等接下来丰盛的宴席。”

长桌宴、红曲酒、三月三……

大杭州只有这里有

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有着“中国畲族第一乡”美称。

龙峰民族村是当地四大少数民族村之一,世世代代的畲家人孕育了颇有特色的畲族文化。

除了长桌宴,畲歌、红曲酒、开酒节等“山哈”特色文化越来越兴盛,旅游市场也越来越火爆。

在畲乡传统节日“三月三”会举行畲族文化节,畲族同胞身着民族服装,唱着自编的山歌,跳着别具风情的民族舞,端出畲乡的美酒佳肴,与四方游客共度美好时光。

眼下,龙峰民族村最应季的莫过于双井坞百亩荷花池里的荷花了,层层叠叠的荷叶中间,袅娜的荷花点缀其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还有畲天农庄的近300亩的葡萄也到了采摘期,除了摘葡萄,还可在农庄体验酿制红葡萄酒、登千米高山游步道、住木屋民宿等。

“来到我们村,一定要吃畲乡炒龙须、品红曲酒、看畲族舞蹈……”雷敏炎说。

最后,普及一下手工番薯龙须的知识。

手工制作的番薯龙须,表面粗糙,摸起来不光滑,如果像塑料绳一样,可以排除手工了。用火烧后,彻底烧透,粉条应该是灰白色的轻灰,一吹就没了,不应该有黑色或别的颜色残留,如果有,就是加了别的什么不能吃的东西。

拿一根放在嘴里细细嚼一下,红薯粉条应该有种淡淡的红薯香甜味儿,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做的则没有。

通讯员 | 姚智萍 雷燕 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