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电影院公映的美国大片大部分场次都英语版的?国语版本只有少数的一场?

我个人在电影院看,只要排了中文对白的,绝对会选择,原版可以到网上去看。理由和原因是个人的英语太烂。至于影院看中文对白的少,除了国民的英语水平有大幅提高之外,还因为在英文对白之下,加了中文字幕。如果去掉中文字幕,估计选择中文对白的观众会增加,原因是由于观众中不乏英语很烂,又要显示自己档次很高,说看原汁原味,实际却一句听不懂,盯着中文字幕不放,生怕之后被人说成装逼!我想问,累不累?

最简单的原因是选择中文配音的人少,选择原版+字幕的方式的人多。

同题主一样,我发现影院的普通话配音的外语片场次很少,而且似乎越来越少,这次的复联4还没看见过配音的版本。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很友好的方式。

不过话说回来,这似乎并没有影响电影的上座率和票房,而且网上也甚少声音去呼吁增加配音版本的场次。

我觉得大致原因如下:

1. 现在国内能收看到的,无论国内、国外的电影电视作品几乎都有字幕,很难找到一部不含字幕的作品。国产电影很多还是中英字幕。貌似在国外字幕是给听力障碍的人使用的,但在国内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正是这样的观影环境让很多人(包括我)习惯于既听声音又看字幕,哪怕他说的是中国话我也习惯性地看字幕。有时候甚至就是靠着字幕理解的,以前看春晚直播很多东北话小品真的不是很懂说的啥,有字幕就好理解点。

2. 影院观看外国片的人群中,年轻人居多,下表是复联3的受众分析,35岁以下占到近82%。

复联3受众

这一代年轻人正是随着美剧、日漫成长的,听不懂外语对白、靠字幕理解故事对我们是一件再寻常不过事情,我们很熟悉外语片的语言环境,而且习惯于通过字幕理解。

3. 中文配音外语片会有译制片“违和感”,比如“这是来自澳(上声)大利亚的罗伯特”。

尤其是老一代的译制片,配音的风格实在过于明显。导致很多人选择时甚至比较排斥配音版。

现在译制片配音痕迹没有那么重了,但总体的感觉是良莠不齐,看电影频道的译制片,有些配的真不贴合。

4. 现在受配额限制,引进的基本是动作片、视效片,绝对的年轻人口味,而且年轻人毕竟是消费主力,两者互相促进,导致看外语片的年轻人占绝大多。

而更加需要配音的中老年观众则不是市场的重点。

综上

我觉得因为看外语片的多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对字幕并不排斥而且很习惯,加上“译制片”不少都有“违和”感,导致选择配音版本的人比较少,那么排片也就自然减少,甚至消失。

现在再也没有像上海电影译制厂那样水准的配音了!如《佐罗》《叶塞尼亚》等等经典配音如今再也不能再现了!现在的一些配音带着港台腔还不如不配的好!

还用说?现在配音质量太差,那张童自荣丁建华那些前辈们,他们的配音是增加原片的艺术档次,是增色,而现在?都不好说什么了

配音影响原音音效的,毕竟加上一条音轨,替换原音的一条音轨,对于dts7.0以上的混音系统,破坏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