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学家为何大都会选择独身?

(康德)

感谢邀请。

其实,这个题目,多少有些冒犯他人的隐私了——谁都有选择结婚或独身的权利。当然,从世俗习惯来说,大多数人都不会单身度过一生,否则,就会显得另类。

进一步说,这个题目,还可能是个伪命题——好像没听说什么时候有过权威机构的统计,能够证明“许多”大哲学家拒绝结婚——统计学意义上的“许多”,似乎缺乏足够的根据。

再者,这个题目,还有些误导——按照题目所问的思路,无非有几种“答案”——第一,大哲学家们看破了“红尘”,不愿意陷入卿卿我我之中;第二,大家学家们“曲高和寡”,难觅真正知音,于是索性孑然一身;第三,大学家们忙于思考,不惜的因为婚姻琐事耽误了自己发现真理;第四……,比较“八卦”的分析还可以有若干,甚至无穷尽。

大哲学家为何大都会选择独身?

(笛卡尔)

有没有大哲学独身呢?还真有。

比如,西方近代哲学的开山鼻祖笛卡尔,他一直未婚,直到去世。不过,很不好意思,他有一个私生女儿,五岁时死去,这令笛卡尔遭受了巨大打击。还有,据说瑞典克莉丝汀娜女王,和他的关系多少有些“暧昧”,女王曾专门派军舰去接他。可是他,似乎对一个叫伊丽莎白的公主更为倾心。一来二去,斯堪的纳维亚冬日的寒冷空气,反而夺走了笛卡尔的性命。

再有,就是叔本华和尼采了。叔本华蔑视女人,这大约与他蔑视自己的母亲有关。尼采仇恨女人,所以他的著作里,据说日常生活中也一样,“他永远不厌其烦地痛骂妇女”。这两个人不管是选择独身还是没有女人愿意和其一起生活,大概都是最好的选择。

大哲学家为何大都会选择独身?

(尼采)

如果还有,可以举出康德。这是个特例——康老先生,真的一表人材,可又真的属于那种嗜书如命的夫子。把他归入德国哲学家,其实不很准确,他出生并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现在属于俄罗斯,叫加里宁格勒,旧称柯尼斯堡。康德一生,也没出过这个地方。按传记作家的说法,他后来甚至连执教的大学校园也没出过。也是据说,他的学生看他永远沉溺于书斋和教室,把终身大事搁在一边,便找了个女人塞进老师的寝室。第二天,只见康老先生一直不停地摇头叹气,说,哎,一套杂乱无章的程序,毫无逻辑可言。再次说明,这只是据说。

大哲学家为何大都会选择独身?

(加里宁格勒或柯尼斯堡)

很多事情,本来属于很正常的状态。这个时候,就不必非要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东西。

这个和有一些人问的另一个问题有些相似——为什么民国时期出了那么多大师?——多少有些话里有话。

民国一共就38年时间。真的不妨数数看,那个时候的大师们,几乎都是清末培养的;而且,大多都有家学的渊源;在经历了跨世纪的西学东进和新文化运动,这些大师的涌现便水到渠成。

也不妨数数看,1911年前后小学或中学毕业的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大师,是不是异于其他时期而呈“井喷”状态呢? 没有。

扯远了。无非是想说,大哲学家和独身之间,应该没有某种必然性的联系;也不必担心,因为自己已经是或者将来是哲学大师,从而老来无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