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一个灵魂,而克制住人博爱的本性,终其一生去发现爱的人身上的美好,还有比这更浪漫了的吗?

看了一部不久前上映的喜剧片,其中提到了“柏拉图式恋爱”。正如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一种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的精神恋爱,电影里,或是线下大多数人都把它解读成了没有肉体关系的无欲爱情。然而我想,这未免太过狭义。

柏拉图式恋爱是最终极的浪漫

柏拉图雕像

翻阅了一些资料,扭曲他的历史原因都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其实“柏拉图式爱情”这一术语首先是由意大利哲学家费希罗提出的,然而,他在翻译希腊文的“爱情”(Eros)这个词时,用了“Amor”和“Caritas”,而“Caritas”这个词实际上是表达人们对于上帝的无欲无求的敬爱之情,可以说是和柏拉图口中的充满欲望的爱情大相径庭了。结果经过长久的流传,人们也慢慢认为柏拉图的爱情观里是反对肉欲的。

那在承认肉体情爱的条件下,追求的所谓精神恋爱是什么呢?

对于爱情这个现象,比如a爱上b,柏拉图会提出如下问题:

第一,a是出于什么原因爱上b?

第二,a爱上b有什么目的?

第三,a爱上b究竟是爱b本身,还是爱某种依附在b身上的东西?

这一连串的问题,我心里首先是抗拒的。如果连爱情都要被如此理性地剖析,这世界还有什么一见钟情可言。然而,越冲动的反驳越意味着话语的真实,人总是在被窥探到内心深处想法时尤为局促不安,甚至用咒骂和嘲笑试图掩饰自己。

细想一下,爱一定有原因,也必然有目的。爱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的举动,如果说它一点初始的理由都没有,那这份爱是不是也太过迷茫了。只是理由有好有坏,目的有浅有深。有些人的目的是物质,那么自然他就是爱对方身上依附着的金钱地位。而有些人的目的是被爱。那么他就是爱对方的性格和懂得爱人的品质。不过说到底,这都是人们对更美好事物的追求。

人之爱,本就是越缺少什么,越想拥有什么。就像厄洛斯,既有着他父亲(一个富神)无所不能自满自足的特质,又有着他母亲作为一个穷神一无所有,永远在追寻而不可得的痛苦。所以他缺乏了之后就去拥有,然后再失去,再追求,再失去。

柏拉图式恋爱是最终极的浪漫

厄洛斯雕像

人,不也是如此。我们追求到爱后,虽不至于立马失去,但又有谁能高枕无忧。要么是害怕失去,要么就是变得厌倦,不再满足,然后放手、失去,继而去追求新的满足。爱人,就是为了得到自我的满足,而仅有的区别就在于什么能带给你满足感,是肉体还是精神层面。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共存,只是在于你更看重哪个,或者说你更追求哪个。

然而在柏拉图看来,精神恋爱是不可能凭空出现的。“真正的爱情,就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有一个从个别到普遍,从有形象到无形象的金字塔形的上升过程”,所以,人最初都会爱上一个美丽的肉体或者形体。所以一见钟情,中意的不过是那个对面的人的皮囊。只不过美丽的皮囊千千万,如果他只爱美丽的皮囊,那他便会去爱所有美丽的肉体。而柏拉图认为,一个真正拥有爱情的人,在爱上美丽肉体后,肯定要有一个阶段性的飞跃,只要他不沉迷于肉体的快乐,就会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认为灵魂比肉体更美丽,于是爱这个美丽的灵魂。当他从这个美丽的灵魂身上汲取了自己所不具备的美好品质,得到了一阶段的自我满足,他便会去爱其他美丽的灵魂,进而他会爱所有美丽的灵魂。而最后就什么都不爱了,只爱美本身。

柏拉图式恋爱是最终极的浪漫

而于我而言,人生苦短,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一定会发现自己爱过的人身上所有的美好特质。并且,人,作为不同于动物的高智慧生灵,是具有学习能力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我们固然爱所有美好的肉体和美丽的灵魂,因为在满足自己追求更美好的过程下,是一颗爱自己的心。只有懂得爱自己,才会追求美好,并努力让自己变得美好。所以,人是可以博爱的,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美好的个性、品质、思想等等,这种种美好散发出来便叫气质。但正因为人是独特的,同时一个人的气质思想是可以体现在皮囊上的,所以,你爱上的那个美丽的皮囊的同时,也深深被他独一无二的灵魂所吸引。且不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就是再美丽的外表,看久了都会有些麻木。但灵魂不会。美丽的灵魂是会随着人的成长和进步变得愈发美丽而深邃。两个真正拥有爱情的人,是两个灵魂互补的人,时间越久,越能从对方身上汲取满足和依赖。这便是精神恋爱。

苏格拉底说:“我们在一起究竟干嘛呢?在一起是为了追求一种永恒,达到一种永恒。”在柏拉图眼里,最高的爱情是应该达到灵魂的永恒。因爱一个灵魂,而克制住人博爱的本性,终其一生去发现爱的人身上的美好,并为了爱的人变得美好。就像阿里斯托芬来讲的神话一般,被分成两半的人找到对方后,紧紧地抱在一起,尽管赫淮斯托斯已不能将两人重新融合为一体,但他们的灵魂早已交织,达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