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段话,出自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古人之口(为了阅读方便,笔者把他的话意译成现代文,文末有原文),看完之后,相信你会和笔者一样,感到既熟悉又诧异。

三国董昭针砭时弊,令人汗颜:青年不学无术,国士结党营私

这位古人说:“当今社会,年轻人不再以努力学习当作进取之本,而专门以结交朋友拉关系为业。文化人也不再以提高个人修养为第一要务,而以趋炎附势、结党营私为先。他们相互吹捧,结成利益共同体,对依附自己的人连声赞叹,好话说尽;对不依附自己的人则百般挑剔,千般诋毁。有人公开宣称:‘只要朋友够多,关系够硬,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我还听说,有人指使家中奴仆宾客冒充公务员,出入宫廷官府内部探听消息。此类事情,都是法律所不容许的,刑罚所不赦免的,其危害,比魏讽、曹伟的罪过更重!”(笔者注:魏讽、曹伟曾蛊惑叛乱)

说此话的这位古人,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名臣董昭。

或许是因为董昭乃推动曹操称“魏公”的主要策划者,又或者是因为董昭的计谋往往不顾道义,不择手段,所以,在历史上,对董昭的评价没有荀攸、程昱、郭嘉高,其名声更比不上诸葛亮、荀彧、周瑜、鲁肃等。但平心而论,董昭的谋略和见识,在三国历史上也堪称一流。

三国董昭针砭时弊,令人汗颜:青年不学无术,国士结党营私

初平三年,曹操采纳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派人去见河内郡太守张杨,想借道西上长安与朝廷取得联系,却被张杨拒绝了。

此时,董昭因不受袁绍信任,暂时栖身于张杨处。他听说张杨拒绝了曹操的请求,便劝张杨说:“曹操如今势力虽弱,但他是天下真正的英雄,本来就该找机会与他结交,现在有借路这个机缘,应该允许他的使者通过,将他的奏章上呈朝廷,并上表推荐他。如果事情办成,就可与曹操建立长久的交情了。”

董昭劝张杨答应曹操借道的请求,一方面确实是在帮张杨与曹操建立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想借此机会与曹操拉上关系。因为在董昭看来,张杨成不了大事,而曹操可以。

经过董昭劝说,张杨终于允许曹操的使者通过河内郡前往长安,同时自己也上表推荐曹操。

当时,在长安掌权的是李傕、郭汜等。董昭认为曹操仅派使者去见汉献帝还不足以成事,便自作主张,以曹操的名义给李傕、郭汜等人写信,分别致以问候,从而帮助曹操与朝廷成功建立了联系。

建安元年七月,杨奉、韩暹、张杨等带着汉献帝脱离李傕、郭汜等人的控制,返回旧都洛阳。董昭于是离开张杨前往洛阳,被朝廷任命为议郎。

此时,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董昭看出杨奉的不利处境,又私自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在狠狠地称颂杨奉帮汉献帝返回洛阳乃“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之后,又指出如今天下不宁,辅佐天子必须依靠天下贤明之士共同努力,提出双方结盟,相互支援,说:“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杨奉收到曹操的(实际上是董昭私自假借曹操名义伪造的)信,十分高兴,对其他将领说:“兖州的军队(指曹操的军队)近在许县,有兵有粮,朝廷正可以倚靠他们。”于是诸将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并承袭他父亲曹嵩的爵位费亭侯。

三国董昭针砭时弊,令人汗颜:青年不学无术,国士结党营私

在董昭暗中筹划和帮助下,曹操终于如愿来到洛阳,并立刻请董昭与自己并排坐在一起,向他请教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董昭于是提出把汉献帝迁去许县的主张。他认为,洛阳的各位将领都有自己的打算,未必肯听从曹操的指挥,曹操如果留在洛阳控制朝政,有许多不利因素,只有请天子移驾到许县,才是最好的办法。

董昭也承认,让刚回到洛阳的天子再次移驾,确实不符合民心,但他还是坚持认为,一个人只有“行非常之事”,才能成就“非常之功”。

曹操赞同董昭的主张,又担心会杨奉受到阻挠。董昭又献上诡计,说:“杨奉缺少外援党羽,所以他愿与将军结交。任命您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的事情,都是杨奉的主意,应该及时派遗使者带去重礼表示感谢,使他安心。并告诉他说:‘洛阳无粮,想让献帝暂时移驾鲁阳,鲁阳靠近许县,运输较为便利,可以免去粮食匮乏的忧虑。’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一定不会疑心,在使者往来期间,足以定下大计,杨奉怎能进行阻挠!”

曹操采纳了董昭的建议,一方面派使者去给杨奉送礼,另一方面立刻行动起来,把汉献帝迁往许县,改许县为许都。等杨奉发现上当受骗,想要出兵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三国董昭针砭时弊,令人汗颜:青年不学无术,国士结党营私

建安四年,劝说曹操不可派刘备与朱灵去截击袁术的, 除了程昱和郭嘉之外,还有董昭。这至少说明,董昭在对待刘备的见识和态度,与程昱和郭嘉这俩历史牛人也不遑多让。

建安十七,董昭在曹操出兵东吴时发动群臣共同上表请求封曹操为魏公,遭到荀彧的反对。不久,荀彧因为此事而自杀,曹操终于当上了魏公。

建安二十四年,趁关羽围攻樊城曹仁之机,孙权暗中写信给曹操,提出想要出兵偷袭荆州,并请求曹操不要把消息泄漏出去,使关羽有所防范。

到底要不要替孙权保密呢?曹操就此问题召集群臣商议。

群臣都说应当替孙权保密,唯有董昭认为,军事行动应该注重权变,要合乎时宜,曹操应当答应孙权为他保密,但暗中却故意消息泄露出去。

在董昭看来,这样做,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其一、将信息泄露出去,可以让坚守樊城的曹军知道关羽将要撤军,有利于稳定樊城的军心;

其二、关羽知道孙权准备偷袭荆州,必定要回兵防护,樊城的包围就能迅速解除,曹魏可获利;

其三、可使孙权与关羽陷入争斗不休的局面,曹魏可以坐山观虎斗。

三国董昭针砭时弊,令人汗颜:青年不学无术,国士结党营私

如果说在帮助曹操把汉献帝迁往许都的过程中,董昭屡次用上阴招,不顾道义,有点卑鄙,那么在是否公开孙权密信这件事上,董昭的主张就不仅仅只是不讲道义的问题,而是十分阴狠恶毒了。

黄初四年,曹丕派夏侯尚等率军准备渡江攻打东吴。当时,长江水浅,江面狭窄,夏侯尚试图率军进入江陵中洲驻扎,并在江面上架设浮桥,以便和北岸来往。

魏军参与计议的人都认为,这么做一定能够攻克江陵,唯有董昭上书曹丕,陈述进军容易、退兵难的道理。他指出:夏侯尚驻军中洲,过于冒进,在江上架设浮桥往来,只有一条狭隘的道路可以通行,如果长江水位暴涨,魏军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非常危险。

曹丕闻言醒悟,命令夏侯尚等人迅速退出中洲。不久,吴军果然两面并进,魏军大队人马只从一条通道退却,挤在一起,一时很难退出,最后勉强撤回北岸。吴将潘璋已制好芦苇筏子,准备烧魏军的浮桥,恰巧夏侯尚率兵退回,未得实施。而且,仅在十天之后,江水也果然暴涨。曹丕因此称赞董昭说;“你的预料,竟如此准确!”并命令各军全线撤退。

总之,董昭就像一只躲在阴暗中的冰冷蝎子,善于搞阴谋诡计,且十分狠辣,所以,如果仅从个人情感来说,董昭确实很不讨人喜欢。这也是历代史学家对董昭的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但如果理性来看董昭,他其实又是一位十分出色的谋士,无论是才能还是见识,都堪称一流。

三国董昭针砭时弊,令人汗颜:青年不学无术,国士结党营私

太和六年,董昭被任命为司徒。

当时,诸葛诞、邓扬等结成朋党,争相题品吹捧,以夏侯玄等四人为所谓的“四聪”,以诸葛诞等八人为所谓的“八达”。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中书伶孙资的儿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的儿子卫烈三人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但因他们的父亲有权有势,竟然也特别容纳他们三人参预题品,被称为“三豫”。

社会上出现的这些流弊,影响极坏,严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和正能量的传播。所以,董昭当上了司徒以后,立刻就相关问题向魏明帝上了一份奏疏。

在这份奏疏中,董昭以十分犀利的言辞针砭时弊。其中有几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本文开头的那段话。原文如下:

“……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已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三国志·董昭传》)

董昭这一番话,真可谓鞭策入理,入木三分,振聋发聩。作为现代人,读来既感熟悉又感诧异。因为,千年前古代社会存在的时弊,我们现在也有,且屡见不鲜。现代社会与三国时期相比自然是进步了不少,但三国时期存在的社会弊病,现代社会为何仍然存在呢?我想,这大概与人性的弱点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