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两棵枣树”的事,其实是鲁迅先生在散文《秋夜》里所写的第一句话:“在我的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有关这句话的含意有很多的猜想和理解,但是都没有很透彻的说法。当然这就使很多人难以理解,自然也就导致了一些比较“聪明的”人的的疑问:真接说有两棵枣树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要再重复一句呢?还有的人竟然怀疑大师的文化功底,大言不惭的说什么鲁迅先生“不懂得”修辞,说这句话明显的就是一个“病句”!

真是这样的吗?绝对不是!我觉得先生这句话也具有很深的内涵,无疑也是作者的心理活动的真实反映,同时这也表现出先生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借以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試想,作为一个文学(文化)大师 、世界文豪的他,会有出现这样明显的、低级的“错误”吗?)绝对不可能!

《秋夜》写于1924年 ,正是民族处于黒暗时期,这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作者走出门来,看到万物潇肃,空旷无比,心中顿时充满惆怅:因为他只看到了门前那“一棵和另一棵枣树”,这种场景肯定令作者产生一定思绪而浮想联翩!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孤寂——也寓意这个世界的黑暗与悲凉:为什么只有两棵枣树?为什么没有别的树木和景色?这难道不是反映出作者对新生事物、进步力量和社会变革的强烈企盼?他这是在热切的盼望着能够有鲜花开放的美好春天的到来!我们如果这样去理解作者当时求变的心情,就不难看出他的“重复”语句的意义了:现在除了一棵枣树,还有另一棵枣树以外,什么都没有!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假如作者只用一句话“我的家门前有两棵枣树”,那就根本不可能达到深刻表露他的心境的真正效果了!

我们必须知道,文学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我们还必须知道,鲁迅先生虽然也是一一名文化斗士,但他更是一名文人!他的作品也不完全都是“投枪”和“匕首”,他也写纯文学,写杂文,写散文,也写小说 ,他的语言既有尖刻辛辣,也讲究幽默和淳朴,正是:喜笑怒骂皆文章!比如他写的回忆散文《少年闰土》就把一个乡下少年形象写活了!文章词句朴实、特别有人情味、乡土味 ,读来觉得很真实 ,让读者为闰土的人生遭遇和结局而感动、感慨、同情、遗憾……

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的不同写作风格的魅力所在吧!作为今天的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正确的去理解大师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方法,而不是断章取义,甚至是故意歪曲!我觉得那些说先生“不懂”修辞的人,正是因他们自己的的思维幼稚、文化功底浮浅而读不懂和理解不了先生的语意(这种情况可以理解),至于另一种人我认为那就是纯属别有用心,去故意抹黑先生罢了!

谢谢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