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过电影《一念无明》吗?好看吗?

《一念无明》,个人评分:7.5分。所以,是好看的。

影片讲述了一个躁郁症患者的故事。所谓躁郁症,顾名思义,应该是伴随有躁狂和抑郁同时并存的一种心理状态。当然,在医学角度,大家更愿意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也就是我们通俗的讲法:精神病。

在《一念无明》里,通过余文乐饰演的主角阿东之口,我们得知躁郁症的英文名应该是bipolar disorder。而电影里阿东说出bipolar disorder的这一段,在别人的眼里看来,却也正是躁郁症的表现,这样的悖论注定了出院以后的阿东想要被社会包容是难于上青天而不可能实现的事。这样的基调也充斥着整部影片。

《一念无明》很容易被拿来与《桃姐》以及《海边的曼彻斯特》相比较,确实,主角人物在设定上与这两部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比如对过往的不能释怀,比如对老人的困境表达,比如对社会的不认同。

我联想到的却是谢飞导演的《本命年》。无独有偶,谢飞导演对《一念无明》也做了两句话评价:患忧郁症的儿子与父亲的悲剧生活。新导演出手扎实,曾志伟、余文乐二位老演员倾力演出,值得一看。

有人看过电影《一念无明》吗?好看吗?

如谢飞导演所说,《一念无明》是个悲剧。

没错,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我一直希冀着以为最后天台上的花会姹紫嫣红的开满整个银幕,然而,并没有。悲剧的不只是人物,也不只是周遭人们的漠然,甚至连不是人类的植物都是走向死亡的。

观影过程中,脑子里一直被一个问题左右,周遭世界的人们所以对阿东表示嫌弃歧视甚至漠然,这是社会病了吗?

有人看过电影《一念无明》吗?好看吗?

在朋友的婚礼上,面对着新郎新娘的致辞,亲友们无人关注,只是谈论着婚宴的排场与各自的家常,无人认真的聆听台上已然感动涕零的一对新人。阿东拿了话筒走上台对着众人说了一段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话:躁郁症常常被人认为是对别人漠视,事实上你们才更像病人。

那么,真的是大家都病了吗?大家躲避着精神病院出来的阿东,并且背后指指点点,对着倒在超市大吃巧克力的阿东一边拍摄视频,一边议论纷纷。与其说这是社会状态,不如说这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大家的冷血与漠然,根本上无不是源于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的不安全感带来的人类劣根性才是这社会状态的本源。

作为新人导演,《一念无明》文本上是扎实的,但某些桥段却又是刻意的。比如前面说到的婚礼现场,说实话,观影过程中我是出戏的,参加过婚礼的都知道,这样的场景并不会出现。所以这一场戏的设置显然是刻意为之,只是为了凸显人物与社会的状态,这是超现实的。但是还好,毕竟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所以并不是bug,只是让我觉得刻意而已——当然,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导演技法不纯熟的表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现在的电影都开始喜欢在结尾来一段真人真事或者一些字幕解说。《一念无明》的结尾字幕多少也让我觉得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

当然,作为一部悲剧内核的电影,《一念无明》显然是中上水准的国产佳作。何况其中好几场戏的设置也是我极为喜欢的。

比如教堂里未婚妻子的指责,这是爱人的不信任。

比如曾志伟饰演的父亲藏在床上的榔头,这是亲人的不信任。

比如天台上误以为阿东要对邻居的孩子做出坏事,这是他人的不信任。这一切,对于阿东来说,真的很扎心。于是,天台上,阿东嘴角带着苦涩的笑容,拥住了父亲,说了一句:“没事了”。

“没事了”,这成了一句电影里格外甜腻而又无比悲伤的台词。

有人看过电影《一念无明》吗?好看吗?

悲剧电影里,往往也是要有那么一丝暖色的。《一念无明》中,曾志伟饰演的父亲说“其实做一个扑街很容易”,然而最终他没有这么选择。除此之外的暖色,还有邻居孩子与阿东的关系,比如趴在墙上给阿东讲《小王子》——虽然,这还是刻意了点。

如此种种,也正应了片名的含义。

一念之差,便无光明,是为《一念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