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娜塔莉·波特曼的铁粉,女神在 2011年荣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凭借的就是这部《黑天鹅》,这样重要的电影作品怎么能错过。

在《黑天鹅》影片里,娜塔莉·波特曼所饰演的是年轻芭蕾舞演员Nina,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二十多的年纪了,心智却仍停留在十二岁少女的阶段。

她出门永远只穿粉红色和白色的外衣;

她的闺房永远是梦幻浪漫的,堆满音乐盒与洋娃娃;

她自有一种纤细的吸引力,身形却过于干瘪;

她被芭蕾舞团的其他演员视为异类,与同龄人的生活脱节;

她由于思想保守懦弱,一举一动显得无不畏畏缩缩、诚惶诚恐;

她的跳舞就像她的为人,一切恪守“精准”,但却遗漏了狂野与人性;

她在异性向她表达好感时,尤其没有招架之力,俨然一副“呆头鹅”的样子。

大家有没有看过《黑天鹅》?

而之所以Nina会成为如今的样子,与她的母亲有很大关系。

同样曾为芭蕾舞演员的Nina的母亲,由于怀上私生女Nina不得不终止自己的舞蹈生涯。无法原谅由于性冲动所带来的后果的她,在成为母亲后变作了一个禁欲主义的象征。Nina于是从小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身心管控”和“性压抑”中。除了事无巨细地被管控,一切有关“性”和关系到“成人世界”的蛛丝马迹都不能出现在她的生活中,于是我们看到:

Nina母亲帮Nina穿脱衣物、帮Nina剪指甲、定期查看Nina的身体、用音乐盒哄Nina入睡、管Nina叫做甜心宝贝;

Nina母亲对Nina同事谎称Nina不在家,隔断Nina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

Nina在稍微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比如不想吃太多蛋糕这样的小事时,都会瞬间引爆母亲的情绪,蛋糕被整盒扔进垃圾箱里;

Nina在听了艺术总监Thomas的话,回家慢慢安抚自己的身体时,被臆想中母亲的样子吓坏;

更别提Nina气母亲说自己在酒吧同异性发生了关系,结果被母亲狂扇耳光。

大家有没有看过《黑天鹅》?

电影鲨觉得《黑天鹅》里的“黑天鹅”并不是邪恶力量的代表,“黑天鹅”其实是暗喻了Nina摆脱母亲,摆脱原生家庭,终于冲破桎梏,形成自己健全人格的过程。对比封闭保守、自欺欺人、唯美浪漫,Nina母亲为Nina营造的虚构小世界。我们这个不完美的,野性难驯的、欲望横流的狩猎场才是Nina不得不亲自面对的大世界。

那么,又是谁在最重要关头为Nina助力,让她的“自我”萌芽长成,“性”欲形成,成为一个健全的成年人的呢?影片中重要的两名配角:导师Thomas,队友Lily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大家有没有看过《黑天鹅》?

Thomas把所有的激情都投入到如何去塑造一只最完美的天鹅角色上,而非纠缠不清地在虚伪的道义上徘徊。他把自己推荐的芭蕾女主演都称作“我的小公主”、他粗暴地亲吻Nina,和Nina在暧昧互动......,这并不是滥情,而是他一心只想帮助Nina开窍,以取得艺术领域的成功。

大家有没有看过《黑天鹅》?

Lily的性感和活力之所以让每个人真切感受到,是因为她强大的爱的能力。

她主动关心Nina(当Nina一个人在练功房哭泣,立即过去安慰她);

她真心为Nina的成就高兴(Nina成功演绎出黑天鹅后,她立刻去后台表达敬意);

她懂得运用自己的身体,管理自己的情绪(看到Nina压力太大带她去酒吧尽情狂舞)。

这两个人,都没有像Nina,把所有真切的欲念隐藏起来,被道德感包裹着身体,使之僵硬。也没有刻意营造自恋完美的空间,与他人格格不入,失掉了沟通和爱的能力。

大家有没有看过《黑天鹅》?

父母需要一个乖巧、听话的好女儿;

社会要求一个行为端庄、言语得体的标准淑女;

家庭需求一个能顾家又能挣钱的全能儿媳妇......

当这些需求让你觉得反感、压抑。其实就是给你发出一个信号:是时候成长了,你不必再逃避。

于是,你得重新开始认识自我,而认识自我就像是跳入浑浊泥潭;

你得理解自己的压抑来源,但首先得近距离接近烦恼压抑;

你得剥离出阴暗的东西,哪怕那些东西自幼年起就伴随我们;

你得找到使人生重新明亮起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从来就不容易获得。

但当我们终于摆脱以爱为名的操控,放弃依赖,我们才有可能独自成长。

《黑天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得经历一场“黑天鹅”的蜕变,到那时候你会知道“乖”的本质很可能是压抑,“恶”的本质也很可能是释放。在人性这本字典里,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不会只有高尚没有卑微、也不会只有良知没有邪恶。所谓“神性”与“兽性”齐飞、“天使”共“魔鬼”一色。我们每个人最后都可以算作是“灰”的代言吧。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请关注头条号“电影鲨”

大家有没有看过《黑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