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裂系统中删除;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的名单上剔除;1992年,中国第一条艾滋病咨询热线开通,《文汇报》等海内外媒体开始相继发声,支持中国同性恋平权;1997年,我国刑法中“流氓罪”罪名取消,两年后,对《同性恋在中国》作者方刚的起诉被驳回,法院否定了“同性恋是性变态”这一说法;2005年,人们把每年的5月17日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一纪念日旨在呼吁人们关注因为恐惧同性恋、歧视性倾向而产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对待。

同性恋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方式而已

断背山

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的同性之爱,如今正渐渐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汇入当今多元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同性恋的定义性取向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想上的吸引”;

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

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形式的“性取向”;

同性恋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方式而已。

同性恋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方式而已

蓝宇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普遍把以生殖为目的的男女两性之间性器官的接触(性交)作为最合理、最正常的性行为方式,而把与彼此背离、走向歧途的异乎寻常的性行为方式看作是违背道德、有伤风化的变态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同性恋的行为曾被认为属于性犯罪,比如在肯尼亚,同性恋曾被定义为一种刑事犯罪,最高可入狱14年。

在中国的历史中,从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到风流倜傥的才子,从财主商人到市民村夫,其同性新盖的记录遍及四处。把同性恋视为不正常是从五四运动那会开始的,是从信奉基督教的白人文化中借鉴过来的。

在西方,同性性行为有罪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定义为违法。十九世纪末,欧美国家认为同性是一种医学上的病态。

同性恋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方式而已

海棠红

同性恋的理解和宽容当前,某些西方国家对于同性恋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

在北欧几国,如芬兰、挪威、瑞典,以及美国等,都有了关于同性恋婚姻或类似于婚姻关系的法律条文。另外,德国和法国也颁布了相关条例。一般关于同性恋者的婚姻或类似婚姻的规定,对他们彼此在法律权利和义务、身后财产继承、共同领养孩子等方面都有相关保护。

同性恋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方式而已

siam之爱

同性恋的类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1.绝对同性恋:顾名思义,只对同性有性的欲望;

2.双性恋:同时被同性及异性唤起性欲,以相同和不同性别者均可发生性行为,都能有性高潮;

3.境遇型同性恋:是一种纯属客观因素造成的同性行为模式,一旦能够脱离这种环境,就又会恢复原来的异性恋行为。如监狱中。

关于同性恋的主动型和被动型(也即我们说的攻与守):主控的一方叫“主动型”,受控的一方叫“被动型”。实际上,同性恋在具体的性爱活动中,经常会在主动与被动之间交换角色。

同性恋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方式而已

蝶衣

同性恋的性行为方式多数同性恋之间有具体的性行为。

在男性中有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口腔-生殖器接触;相互手淫;相互调情;肛门性交等等。

在女性中,除了口与生殖器接触、相互手淫外,往往还采取拥抱、阴部互相摩擦、使用人工阴茎或类似阴茎的物体。

同性恋之间,女性相对稳固,男性较不稳定。

同性恋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方式而已

香蕉

在我国,关于一些同性恋的注意点同性恋之间私下交好,若不损害第三方利益,多数都不予追究。

但若因同性恋活动导致一些刑事、民事纠纷,法律将予过问。

另外,同性恋者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主流文化,一旦为外界所知,在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以及舆论的排斥,,有些人深谙痛苦、自责,出现自杀行为者亦不少见。

特别是在青少年期经常出现性取向的痛苦、必须做出是继续还是压抑同性恋感情的决定,到了中老年同样面临很多社会心理问题。

同性恋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方式而已

yes or no

写在最后,碎碎念如何判断同性性取向?

①内心有着强烈的跟同性发生性关系的欲望和冲动,无论是否有过同性性行为;

②当有这些怎对同性的性欲望和冲动时,会出现明显的性兴奋的身体反应;

③个体的性身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非变性人)。

几个建议:

1.关于出柜(向社会他人公开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要做好充分的被打击和迎接打击的心理准备!但也有可能很容易就走过来了!

2.不建议形婚(就是婚姻只有形式,无实质内容),多数男同性恋会与女同性恋达成一致,形式上结婚,以便安慰父母等。

3.不必担心同性恋者收养的子女将来也被培养成同性恋者。

同性恋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方式而已

许久不回头

#青云计划##头条健康##同性恋#

参考文献:

1.刘华清, 陈彦芳. 同性恋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 中国性科学. 2008. 17(8): 38-40.

2.李慧静. 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科学. 2010. 25(4): 464-469.

3.Sylva D, Safron A, Rosenthal A M. Neural correlates of sexualarousal in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women and men. Horm Behav. 2013. 64(4): 673-684.

4.Valentova JV, Stulp G, Trebicky V. Preferred and actual relative height among homosexual male partners very with prefcrred dominance and sex role. PloS One. 2014. 9(1): e86534.

5.Rind B.Homosexual orientation-from nature, not ahuse:a critique of Roberts. Glymour, and Koenen 2013. Arch Sex Behav. 2013. 42(8:): 1653-1664.

6.张艳辉, 鲍宇刚, 陈浩. 男性同性恋人群的性取向成因研究.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11): 1006-1009.

7.燕虹, 左丹, 李十月. 女大学生同性恋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11): 1283-1284.

8.张北川, 胡铁中, 李秀芳. 中国男同性爱者儿童期状况对自身性别、性取向的态度及认识,少见经历和心理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关系.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2): 84-87.

9.Pogaert A F, Skorska M. Sexual orientation, fraternal birth order, and the maternal irmmune hypothesis:a review. Front Neuroendocrinol. 2011. 32(2): 247-254.

10.Bogaert A F, Liu Jian. Birth or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men:evidence for two independent interactions. J Biosoc Sci. 2006. 38(6): 8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