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缝很宽,时间太瘦,光阴流失得飞快,一转身就是深秋近冬,不知不觉已是菊花飘香的季节。

“秋风入野凉,吹散菊花芳。万里无人处,千枝只自香。”(宋·彭汝砺《龙泉》)当下,正是菊花盛开采收时期。黄山歙县溪头镇桃源村的田野里、山坡上,一垄垄徽州贡菊、黄菊竞相绽放。徜徉在菊花的海洋里,举目四顾,俯拾皆是。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菊花,小巧玲珑,千层浪涌,姿态万千。走近观赏,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蓓蕾初开,有的吐蕊盛开,有的丰腴似玉环,有的若轻盈飞燕,袅袅娜娜。色彩斑斓的菊花,黄的似金,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若云,绿的如玉,紫的似绸,如诗如画。

有人说,灵动的秋天,是菊花盛放的季节,也是诗意酝酿发酵的时节;菊花凌霜独放,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傲霜斗寒,不断展现出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为国人所推崇。

国人一向对菊花有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坚贞不屈。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真笔下的菊花,就是她心中菊花的真实写照。“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一首《黄花》表明女词人坚贞不屈、宁折不弯的高贵品质。她热情赞美菊花,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坚守和向往。把那种悲痛和无奈全部融进作品字里行间,从而使得诗作处处充满了忧愁。她一生孤独寂寞的心事,心中的悲愁与无奈,也许唯有那株菊花才能知晓。

菊花自古以来在文人笔下就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作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纯净心灵与高尚情操在陶渊明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之后,在江州城外“躬耕陇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与诗酒相伴、与菊花为友。读他的山水田园诗,顿觉掀去身上所有的包袱,忘却世尘中的恩恩怨怨,仿佛置身于山水田园之中,而他脍灸人口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句看似在说菊花,实则表达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躬耕田园、逍遥洒脱、洁身自好之志。南朝“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称赞其作品“词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跨越十几个世纪,重温这些诗作,给人感觉还是那么清新明快,豁达乐观,宁静致远。

“秋风吹起日渐凉,百花失色菊花香,菊花香菊花黄,不与群芳争短长。”从古至今吟咏菊题材的好诗不在少数,且各具特色。“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的不仅仅是思乡之情,而是寄托作者家国情怀,是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那一丛丛明黄、亮丽的菊花,像是燃烧的火焰,生生不息,是诗人期盼结束战乱的渴望。诗圣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遥望长安,写下《秋兴八首》,其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物我一境,分不清是菊花盛开还是诗人留下的眼泪,殊不知,让人牵肠挂肚的是家国安危。

震撼心灵的咏菊诗,莫过于“大宋孤臣”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画菊》是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他自励节操、颂菊自喻,独立不迁,始终坚守着民族气节,用“宁可枝头抱香死”七个字,发出不屈不挠、忠于故国的誓言。诗中的菊花已超越自然之菊,象征诗人倾注血泪的残余生命,是诗人精忠报国的振聋发聩之音。

千百年来,赋予“菊花”的象征意象,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朱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