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故事里,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天空呈圆顶状笼罩着地面,在世界的尽头便是大海,那是人永远无法踏足的未知之地。在汪洋之中,船只是如此的脆弱不堪,海洋中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风暴和大小不一的掠食者。从事实而言,人类的所有行为几乎都只发生在海洋的表层,它到底蕴藏着什么,我们无从得知。

写作者盛文强的兴趣恰恰关乎于华人世界里人与海的关系,他的写作穿梭于古代社会对于海洋认识的迷雾之中,从捕捞的技术,民间海洋生活,再到海怪的传说,他所写的不仅仅只是一种猎奇目光,更多是关于如何建立认知的自反性,如何在漫长的人类认识海洋的世代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口述 |盛文强

采编 |静宜

书写的来源

最初我更关注的是“文学意义”上的写作。随着写作的深入,我开始对海洋文化的细节产生了兴趣,萌生了一些更纵深的观察。我们所接受的应试教育,塑造了一代一代人僵化的认知、表达和写作。因此,写作者需要更多“在野的知识”,我相信最终这一切都会反哺创作。

就题材而言,目前我主要在做四个方向。其一是文本实验,譬如《渔具列传》的文本就是游走于实证和虚构之间,在真实的历史和技术中,安插虚构的人物、年表、故事甚至图像资料的小说实践;其二我还在做美术视觉的相关作品,比如海怪的图像史,以及其他妖怪的图像研究;其三是古籍整理,目前我在整理一套《海错集成》,点校整理古人的海洋动物著作;最后是民俗考察,譬如像送王船这一类能够唤起古老的人类精神的民俗活动,还有民间谚语、民间故事等口头传统的采集整理。这些海洋文化的痕迹在北方沿海地区早已支离破碎,但在南方一些海岛上,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活态民俗。上述的图像史、民俗考察和古籍整理等等工作,最终还是会回到我的书写本身。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展开全文

abC艺术书展上呈现的历史上人们对“鲎”的认识

图片致谢:言立、杨嘉迪

想象与谬误

古籍记载的海洋生物有几种不同的系统,官方编纂的地方志中有物产类目,文人笔记中的渔书,包括屠本畯《闽中海错疏》这样的专著,大部分的记载还是集中于浙江和福建两省。还包括医药本草类的著作,比如经常提到的腽肭脐(海狗鞭),因为有药用价值所以被记载下来。在明代官方的《本草品汇精要》中,海狗被描绘成了大黄狗和鱼的结合体,这种结合现在来看也是非常怪异的。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腽肭兽,狗头鱼尾两足。即海狗或者斑海豹,又称骨豽,说文作貀。物类相感志记作水马龙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腽肭兽图考》 日本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本草纲目三卷中所描绘的海狗

从我们现代博物学的观点来看,早期古人的知识是有大量谬误的。但倘若我们回到历史中,你会发现,这种错误并非是人们有意杜撰,事实上,当时的古人是把它当作一种具体的知识来看待的。比如说,在古人眼中,“海市蜃楼”里的蜃,就是一个会喷吐气流的怪物,它的吐息在海面上缭绕便形成了城郭人民、楼台殿阁。在北宋时沈括主持刊刻的《九域守令图》中,就描绘了东海之滨有一头形状似龙似蟒蛇海怪正在喷吐空中楼阁的场景。当这些神话进入典籍,进入官方的知识系统中时,“蜃”对人们而言,不再是天方夜谭,而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是客观的知识。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海错图》中的蜃

在晚清,内阁大学士徐桐听人说起西班牙、葡萄牙时,连连摇头说道:“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由此我们也得以一窥昔日儒家知识分子的知识体系,它完全是面向过去的,面向先贤经典的一种内封闭的状态。

造成谬误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绘制动物图像的人,往往并非是田野工作者。身在一线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并不会画画,他只能在打鱼回家后向人描述在海上偶遇的某种奇特的动物长什么样子,因此这些画师们所接收的往往是二手、三手甚至于道听途说的叙事。古代许多奇特动物的目击事件,大都也是经过了好几层的转手之后所形成的,其中《点石斋画报》中就出现了许多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视觉偏差。

清末澎湖的海边曾发现过鲸鱼搁浅,随后渔民向画师描述当时的情形,由于画师毕生从未见过真正的鲸鱼,它只能依靠内陆经验和渔民的描述来画,于是在《点石斋画报》中便出现了这样一个尴尬场景:一条巨大的鲤鱼搁浅在海滩上,围观者渺小如蝼蚁,聚在大鱼周围议论纷纷。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点石斋画报》中所描绘的巨鲸搁浅

我们用现代的观念回看这些图像时,会觉得有些怪异,甚至以现在的科学去嘲笑古人。但我们要从观念史的角度去考察,在当时,这种认知是符合人们的观念的,或许现在我们对于海洋既有的观念,过个几百年之后,也是有可能被颠覆的。

除此之外,当我们回看古籍的时候,也会发现有一些渔业的知识在目前已经消失了。在清代的记载中,渤海和黄海这两个区域曾经也是有比较大的渔场。但现在随着海洋资源越来越匮乏,当地已经形不成渔汛了。随着某一种海洋生物的销声匿迹,与之相应的观察、捕捞乃至烹饪的种种民间的知识也都随之消失了。

渤海曾经有一种鱼叫作“鮕鯟”,旧时有谚语云:“鮕鯟眼睛鳎片嘴。”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后来查县志时才知道原来就是以前渤海产的一种真鲷,民间俗称为“鮕鯟”。但这个称呼随着鱼群的消失也早已失传,只能在地方志和年过八旬的老渔民口中才能听闻了。这些物种和在野知识消失的例子数不胜数,由此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海洋越来越空旷了。

渔民谚语

在临海驻地期间,我经常翻看清代王克恭的《鲞经》,鲞(xiǎng)通俗来讲,就是指干鱼;鲞经,就是一部制作鱼干的百科全书。在这本书中,就历数鲞了掌故,以及晒鲞的秘术。其中包括剖制黄鱼的刀法,怎么样经过阳光晾晒,以及包括烹饪的方法等等。除此之外,在《鲞经》的附编中还出现了海怪的情节,以及渔民出海要怎样避免海怪攻击种种“经验之谈”,由此可见,这是一本全方面,非常立体的著作。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一窥在古代的渔业生活之中,渔民们既要知晓海洋捕捞的问题,怎样理解渔汛、收拾渔船、制作网具;又要通达刀法、切割、腌制、晾晒等这一套烹饪的知识;还要懂得如何避免海怪攻击等等。他们所处的是一个既有真实的渔业生产,又有偏神话色彩的海洋世界里。

我手头在做一套《渔民谚语集》,便是希望关注民间的海洋。除了民间采集的谚语,还有来自方志与笔记中的古谚,上世纪80年代官方也曾经有组织做过一系列民间谚语的考察,也编辑成册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册,其中很多都是内部出版的,甚至有些是油印本,非常稀有。

这些谚语来自于代际之间的口口相传,其中包含了日常与海洋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以及如何辨认鱼类的种种民间智慧,因此,这些日常的谚语也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博物学。一家人晚上围着小桌吃鱼时,大人们突然冒出一句相关的谚语:“一鲆二镜三鳎片”,边吃边讲,便完成了给孩子的博物学普及,这就是活态的民间海洋文化。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上海SEA艺术节上关于《渔民谚语集》的呈现,图片由潘梦琪提供

海的守护神

在种种谚语口诀之中,时而也会产生神秘学色彩的传说。比如古人会朝着海里撒白米,祭奠在海难中丧失生命的船员。在妈祖庙中,人们会以香火供奉木棍,称之为“妈祖棍”,据说这种木棍蕴含了妈祖的神力,船员出海时倘若遇到了“海和尚”之类的怪物,便可掏出妈祖棍来驱赶。除此之外,同样有着驱赶海怪神力的法器还有旗帜,遇到海怪时挥舞起来,海怪们就会落荒而逃。这些民间的鬼神传说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巫术和萨满时代的海洋。

事实上,妈祖并非只是南海的守护神,大部分有水上交通的地区都会信奉妈祖,甚至在内陆重庆地区的沿江码头也都供奉着妈祖娘娘。因为有福建的船只逆流而上去重庆做生意,因此也把信仰带到了内陆城市。

年代较远的妈祖庙会供奉渔船模型,渔民们会自发把自家的船只做成小船模,放在妈祖庙侧面的墙壁上,以此来保佑自家船只出海平安。有的庙里还保存着清末的船模,船主人早就不在了,他渴望平安的愿望保存至今。随着捕鱼业船只技术的发展,在古船旁边出现了雷达网船、养殖船等等新式渔船。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妈祖庙里渔民供奉的自家等比例船模

精怪

说到鬼神,不得不提清末的一位专攻于山海精怪的创作者溥儒。溥儒这个人物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他的嫡长兄溥伟承袭了恭亲王的爵位,是为末代恭亲王。溥儒笃嗜诗文、书画,虽也背负着衰落一代王孙贵胄的宿命,但也不妨碍他最终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

最早接触到溥儒的妖怪画,正是我的《海怪简史》出版之际,偶然间我发现了一幅溥儒画的《海狗精》,里面的海狗精身穿红袍,招摇过市,头部还保留着海狗的本来面貌,怪诞之余还有几分可爱。于是我便开始慢慢收集溥儒的作品,也越发强烈地感受到他画风的综合性:溥儒自小便有机会接触到清宫的大量藏品,一方面他吸收了传统的国画笔墨技术,另一方面他又能跟随现代发展的潮流,跨到现代社会的语境里去发挥题材。他笔下的狐狸精,便是一位穿着超短裙,挎着名牌包的妖冶形象。他甚至还画过僵尸,也是国画中从未有过的题材。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钟馗骑车 溥儒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僵尸观月图」 溥儒

这些溥儒笔下极有生命气息的妖怪,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想象的、形象负面且可怖的魑魅魍魉。事实上,在古代的年画里也常常出现妖怪,它们有些是调皮讨喜的,带有娱乐功能,有些小妖怪会出现在走马灯上,随着叶片旋转,互相追逐嬉闹。我也收集了很多这样的妖怪形象,希望以此填补人们对妖怪的认知空白。

来自盛文强的书单推荐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黑色的旗,蓝色的海:美洲海盗史》

[美]埃里克·杰·多林(Eric Jay Dolin) 著 冯璇 译

从人类能够驶入海洋开始,海盗就出现了。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它的船只在海水中放下过一支桨、在海风中升起过一张帆,它就肯定与海盗斗争过。作者以地理大发现时代为背景,生动重现了美洲海盗的“黄金时代”,他以细腻的笔触、电影镜头般恢宏大气的构图,还原了那些令人兴奋的冲突和海上战争。从最臭名昭彰的“黑胡子”,到命途多舛的基德船长,再到暴虐成性、喜欢折磨俘虏的爱德华·洛,这些海盗明星的传奇经历照亮了航海史上那个迷人的时代。

推荐语:与中国的海盗发展历史对照来看,其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寻找灯塔》

作者: [英] 汤姆·南科拉斯

英国临海,海洋帝国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灯塔,可以说,古老的灯塔是了解英国历史的重要意象之一。本书作者走访了分布在英国不同海岸线上八座知名的岩石灯塔,从岩石灯塔的建造谈起,讲到每座灯塔在其所处时期的历史、发挥的作用,以及延续至今的守塔的人。作者的寻访过程就一次抒情地探索:探索岩石灯塔这一壮观、孤立的哨兵,探索构想它们的人的聪明才智,探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建造和重建它们的人,探索居住在它们中的圆形房间里的人,探索我们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珍视历史象征的方式。

推荐语:作者寻找灯塔的过程也牵连出了昔日海洋帝国的英国的历史和在地经验,是一种很好的书写方式。

“See, see, sea看见海”书单推荐

Irene Kopelman「Marine Models」

Nicolas Floc’h「Initium Maris」

Chloe Dewe Mathews「Caspian」

岩瀬禎之「海女の群像」

Hoda Afshar「Speak The Wind」

Charles Fréger「Yokainoshima 妖怪之岛」

中平卓马「冲绳,奄美,吐噶喇1974-1978」

Mark Power「The Shipping Forecast」

何伊宁「港口与影像3:口岸的回响」

Ingo Niermann「Solution 295–304:Mare Amoris」

盛文强:关于海洋的学习

「假杂志」

透过图片、影像、文本、声音等介质关心本地和世界

杂志/出版/空间/活动

以实践表立场,示在场

Ø关注假书店公众号获得更多优惠消息Ø

Ø关注SeP上海公众号获得更多展览消息Ø

Ø关注The PO公众号看我们如何探究本地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