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探源中国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把抬头可见的星空划分成二十八个星区,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宫,每宫各七宿。

太白食昴是什么意思?聊聊古语中的星象文化

曾侯乙墓漆箱上的二十八宿图 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

太白食昴是什么意思?聊聊古语中的星象文化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星图之东方青龙 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网上展馆

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形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北部的天空,故称北方玄武七宿。

太白食昴是什么意思?聊聊古语中的星象文化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星图之北方玄武 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网上展馆

展开全文

奎、娄、胃、昴、毕、觜、参,这七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在西部的天空,故称西方白虎七宿。

太白食昴是什么意思?聊聊古语中的星象文化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星图之西方白虎 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网上展馆

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形成一个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南部天空,故称南方朱雀七宿。

太白食昴是什么意思?聊聊古语中的星象文化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星图之南方朱雀 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网上展馆

由各宫七宿组成的四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古人观天授时,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安排生产活动。

观测星空的习惯自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与星象有关的古语,蕴含着对宇宙和自然的思考,流传至今。你是否听过它们?又知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呢?

太白食昴

太白就是金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掌管战争、杀伐之事的武神。“昴”指昴星团,位于金牛座,由七颗星组成,常被称为七姐妹星团,在古代属于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

“太白食昴”指金星运行到昴星团的位置,金星明亮生辉,昴星团暗淡几近看不见的现象。

古人相信天象与人间的事相关,异常星象是上天给予的某些预警或启示。历史上与“太白食昴”相关,有名的当属战国时期秦将白起的故事。

《史记集解》记载:“白起为秦伐赵,破长平军,欲遂灭赵,遣卫先生说昭王益兵粮,乃为应侯所害,事用不成。其精诚上达于天,故太白为之食昴。”简单来说,就是秦赵“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乘胜追击灭赵,出现了“太白食昴”的天象。

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引用的文本中认为,这是白起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故出现此兆。因为太白属西,代表秦国;而昴星团的分野是赵国,那么“太白食昴”可以理解为如果秦国继续攻赵,一定是秦胜而赵亡。

分野:中国古代天文学把天上一定的区域(十二星辰或二十八宿)和地上州郡邦国的位置相对应,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面说称“分野”。

但在另外一个角度,太白乃天之将军,出现在赵国,说明赵国有上天授权的军队和将领相助,预示着赵国的胜利。最终,秦昭王采取了撤兵和谈的意见,后又找借口赐死了白起。

同一种星象,不同的解释,显而易见,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心思和考量。同时,据现代天文学的考证,当时金星确实接近了昴星团,但不到发生“太白食昴”的程度,所谓天意其实有很多人为操作的空间。

荧惑守心

“荧惑”指火星,因其荧荧似火,位置和亮度变化不定,故称之为“荧惑”。“心”即东方青龙七宿中的心宿,由三颗星组成,在现代天文学中属于天蝎座。“守”是指火星在心宿附近滞留。

心宿三星是青龙的心脏,也分别代表着天王(心宿二)、太子(心宿一)和庶子(心宿三),是天子明堂。古人认为火星是灾星,《史记·天官书》道:“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火星留守心宿不去对帝王来说就是不祥之兆。由于这样的寓意,荧惑守心历来受古代统治者重视。

太白食昴是什么意思?聊聊古语中的星象文化

心宿三星 图片来源:作者于观星软件自截

中国史籍中关于 “荧惑守心”的记录共23次,多是与君主的死亡相关联。如《汉书·天文志》记载:“荧惑守心,及天市芒角,色赤如鸡血。(秦)始皇既死。”“十二年春,荧惑守心。四月,宫车(刘邦)晏驾。”……等等。

月离于毕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有言:“月离于毕, 俾滂沱矣。”毕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毕宿,七曜为月,图腾为乌,又称毕月乌。古人常以毕宿来占验云雨,于是又将毕宿称为雨师。

这句话与下雨的征兆有关,但怎么理解,则有争议,重点在于“离”字如何解释。

太白食昴是什么意思?聊聊古语中的星象文化

陕西靖边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之卯宿、毕宿 图片来源:《陕西靖边县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

月有阴晴圆缺,每月都会在二十八宿运行一圈,若“离”作“离开”的意思,月亮每月离开毕宿的时候就会下雨吗?就我国的气候而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八卦中,离卦的物象是火,火焰明亮,又通“丽”,有光明之意。月相变化,满月最为明亮皎洁,“月离于毕”应为满月在毕宿附近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离”为“失去”、“消失”,“月离”那便是渐亏的下弦月。古代观测二十八宿的方法之一,就是在黎明前夜幕将落之时,观测南中天上的星宿,称为“旦中”。此时向南观测,下弦月和毕宿五同处正南方的天空,随着天色变亮隐去。

以上所说的两种天象各发生在一年的特定时期,若要看哪种解释合理,则需要把时间推到几千年前吟出“月离于毕, 俾滂沱矣”的中原大地,把今日推算的时节与当时的雨季相对应来验证。不知各位读者可有他解?

仰观天时,俯察地理,古人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间,用朴素的生活智慧去理解人和周边的一切。时移事易,在现代天文学可以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宇宙的时候,以往的一些观点或许显得陈旧迷信,但人对宇宙的探索就是这样一个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过程。古代先民仰望星空、为每一颗星星命名、刻画它们的轨迹,这本身是一种求知的浪漫。

END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