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1月28日电(通讯员 周慧慧)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非遗文化是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种类的非遗文化通过短视频亦或其他介质走进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解到如漫天繁星般的非遗文化,于是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融入到当代生活中。今天,为进一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贡献,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于1月15日来到山东省威海市“林荣涛花饽饽工作室”,探索学习非遗传统花饽饽制作技艺,帮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中焕发活力。非遗花饽饽,源于民间,扎根于乡土,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非遗花饽饽的独特魅力。它的制作材料简单,但却需要巧妙的技艺,揉、捏、搓、擀,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只有这样,才能幻化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形象。每一个花饽饽都蕴含着民间艺人的匠心独运和美好愿景,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的表达。同时,我也意识到民间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当花饽饽出锅的时候,熟悉的香味换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儿时家里每逢过年,便会蒸花饽饽,每个花饽饽上都装饰着九颗红枣,依稀还记得当时和小伙伴一起争枣吃的场景。大枣甜丝丝的,父母怀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怀着对生活的热爱掐孔、放枣、点花。如今我们已经长大,但花饽饽仍然坚守在我们每年的年夜饭饭桌上。香喷喷又好看的花饽饽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寄托。如今看着林老师制作各种造型的花饽饽,不禁联想到,在生日宴,上小朋友们看到动漫造型花饽饽的喜悦;在婚礼上,新人看到写满祝福的花饽饽而感到的幸福;在寿宴上,老人们看到寿桃造型花饽饽的欣慰。花饽饽一直是这样,代表着幸福、代表着祝愿,陪伴着我们长大。

非遗花饽饽:情感寄托与创新融合

图为非遗花饽饽模型 通讯员 周慧慧 供图

如今的花饽饽做法繁多,用处也变多了起来。以往用粗面制作的花饽饽,现在逐渐用起了细面;以往用食用色素上色的花饽饽,现在用起了蔬菜瓜果汁。以往通常只有单一造型的花饽饽,现在随着人们的需求造型变得多种多样。花饽饽串联了过去和现在,我们通过花饽饽制作手艺的进步,看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从能够吃饱穿暖到如今进一步开始提高生活质量。林老师说:“未来,我相信花饽饽肯定会做得更好。无论是它的花色,造型还是口味或者其他各方面的,会有更多的、更好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越来越进步,我们的花饽饽肯定也是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向前,不断地有新的变化。”

非遗花饽饽:情感寄托与创新融合

图为“八仙过海”花饽饽模型 通讯员 周慧慧 供图

展开全文

前些日子,诸多让人们眼前一亮的花饽饽造型走出圈子,通过博主精细地创作,能开门的冰箱、能剥皮的各类水果,甚至茶壶、小龙虾等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新造型让人们打破了对花饽饽的固有印象。看到网络上火起来的各种造型的花饽饽以及人们对花饽饽的赞扬,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我想这大概就是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原因,亦是如今诸多手艺人坚持不懈地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意义,让非遗传统文化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传统文化的内涵,建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

非遗花饽饽:情感寄托与创新融合

图为“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队员合影 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通过这次非遗花饽饽文化的实践体验,实践队员们深刻领悟到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珍贵价值与深厚内涵。我坚信,在广大爱好者、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非遗花饽饽文化必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而作为当代的青年人也应当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找到更多创新方式,为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