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寒的说说

大寒节气

大寒,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通常在每年的公历1月20或21日交节,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是一年中天气最冷、雨水最少的时节。今年的大寒在1月20日,农历腊月初十。

从理论上讲,冬至节气以后,太阳光的直射点逐渐北移,天气应该开始转暖。但是,冬至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始终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始终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冬至之后,北半球的温度还在持续降低,在大寒节气时段温度降到最低。

大寒三候

根据中国古代物候学,大寒被分为三个候,每个候对应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或生物行为。大寒三候的描述如下:

一候鸡乳:自然万物沉睡了整个寒冬,开始苏醒。鸡,属于五行之中的东方木畜,可提前感知到春气,母鸡开始孵化小鸡的行为。

二候征鸟厉疾:这个时节,鹰隼之类的征鸟捕食能力极强,活跃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意味着在北方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冰层变得坚厚结实,能够承受极大的压力而不破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极端严寒程度。

大寒民谚

“小寒大寒,无风自寒。”这个时节,天气最为寒冷,生机潜伏,万物蛰藏。

“小寒大寒,立春过年。”大寒节气在岁尾,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大寒一到年味渐浓。

“大寒天不寒,惊蛰地不开。”意思是说,大寒应该是最冷的时节,如果大寒不冷,那么,到了惊蛰的时节,大地也不会解冻,也就是说,容易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大寒”到“惊蛰”相距近两个月的时间,气象存在着某种前后对应的关系。这种天气状况说明,在整个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并不活跃和频繁,那么,在第二年开春以后,冷空气便会变得活跃起来,就形成了“倒春寒”的天气。

展开全文

类似的民谚还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大寒习俗

食糯:自古流行大寒这天食用糯米做的食物,如糯米饭、年糕、糍粑等。因为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饮酒:古时的腊月,是“祭祀”之月,人们会使用三牲六畜来祭奠祖先。祭祀完毕就会将所有的祭品分给家人,再买上好酒,好好地畅饮一番。

糊窗:糊窗户、贴窗花,是大寒时节重要的民俗活动,过去糊窗户非常讲究,不仅要糊窗户,还要裱顶棚,糊完窗户还要再贴上各式各样带有吉祥图案的窗花,之后房间会焕然一新。

蒸供:蒸制一些祭祀所需的糕点食物,如今已演变为蒸馒头、蒸花馍、蒸年糕的习俗。

腊味:大寒这天,很多地区有吃“腊味”的传统,比如腊肉、腊鸡、腊肠等。进入腊月后,刚制作的各式腊味,到了大寒节气差不多正能食用,正是尝鲜的时候。

赶集:年尾赶集(南方叫做趁墟)置办年货。大寒过后,春节很快到来,人们抓紧赶集去置备年货。

大寒养生

大寒是一个由冬到春的过渡时期,饮食起居应随之“转轨”,养生仍要着眼于“藏”。 

御寒保暖,动作缓慢。天寒地冻,衣食住行,都需要注意御寒保暖。开窗通风要选择好时机和天气,外出要适当添加衣服,老人要穿防滑鞋,动作要缓慢,运动要适度,洗脸要用温水。

早睡晚起,劳逸结合。起居作息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早睡晚起,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锻炼。

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多吃苦味,以助心阳。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因此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阴阳平衡。

编辑:长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