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南斯拉夫为何让希特勒两次发怒,甚至影响了作战计划

当人们打开二战欧洲战场战争历史,会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作为巴尔干半岛上的历史小国南斯拉夫,虽历经战乱,却始终保持一个战斗民族的性格,无论是过去的一战和二战,还是现在的巴尔干局势,虽然国家和名字变来变去,但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却一直影响着历史上多个重大事件。

如果说一战时萨拉热窝事件是导火索的话,那么,发生于1941年3月的贝尔格莱德武装起义,就成了推迟二战进程的主要诱因。由于南斯拉夫人民的伟大行动,不仅迫使希特勒推迟了进攻苏联的计划,还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打击轴心国集团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二战时期,南斯拉夫为何让希特勒两次发怒,甚至影响了作战计划

那么,南斯拉夫人民是如何让希特勒两次发怒,又是如何为二战同盟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呢?

贝尔格莱德武装起义,希特勒认为是对他个人威信的公然挑战,宁可推迟入侵苏联计划,也要瓜分南斯拉夫

大家知道,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的准确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当初制订的计划是三个月占领莫斯科,可结果却是到了1942年2月,莫斯科战役才结束。这场战役虽然德军输了,但德军从希特勒到各级军官心里是不服的,因为什么?是苏联寒冷的气候帮了苏军的忙。

展开全文

因此,战后一些德军军官在撰写回忆录时,都提到希特勒在入侵苏联前,于3月份因贝尔格莱德武装起义,而推迟4个星期时间用来占领南斯大夫,从而推迟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这4星期时间恰恰正是德军在冬季包围莫斯科所遭到的前所未有的惨败。

二战时期,南斯拉夫为何让希特勒两次发怒,甚至影响了作战计划

希特勒为什么对一个欧洲小国如此大动干戈呢?因为在起义之前,希特勒已经跟南斯拉夫前政权达成了相互勾结协议,目的就是让南斯拉夫成为轴心国的跟班。但是,协议签订不长时间,一起年轻军官组成的群众起义就把政权推翻了。

希特勒对这起事件非常恼火,没想到在他眼皮底下还有人敢起来反抗,而且他更不希望在这节骨眼上出现任何问题,为了在入侵苏联行动前,德军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所以才调整了作战部署。

事实证明,希特勒这次行动是不明智的,也是导致二战走向失败的一次冒险行动,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莫斯科冬季战争的失利。

二战时期,南斯拉夫为何让希特勒两次发怒,甚至影响了作战计划

二战后期,南斯拉夫成为希特勒德军撤退路线上的中流砥柱

有些人好奇,一个小小的南斯拉夫有多大能耐?充其量打打游击战,给盟军打扫打扫战场还差不多。

可事实却是,南斯拉夫不仅是二战同盟国里最能打的国家,也是二战里跟波兰一样牺牲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只不过波兰是软弱被欺,南斯拉夫却是在战斗中牺牲。而更让美英两国吃惊的是,南斯拉夫游击队在铁托领导下,居然能跟纳粹德国分庭抗礼,南斯拉夫领土有一半处在铁托游击队手中,这在欧洲沦陷国家里是非常罕见的。

二战时期,南斯拉夫为何让希特勒两次发怒,甚至影响了作战计划

前面说了,因为贝尔格莱德武装起义,希特勒发了一次怒,最终给自己自掘坟墓。但到了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实施战略大反攻后,几百万苏军从四面八方压向柏林,希特勒再一次发怒,不得不命令尚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几十万德军火速后撤,以期确保柏林之战。

但南斯拉夫人民再一次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打击侵略者的勇气,他们在盟军统一指挥下,采取炸桥梁、破交通,炸油库、断补给等措施,不断阻止德军后撤,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南斯拉夫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电影里描写的素材来源。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成功阻截,直接结果导致德国柏林被围,巴尔干的德军望洋兴叹。

二战时期,南斯拉夫为何让希特勒两次发怒,甚至影响了作战计划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我们粗略的了解了南斯拉夫在二战当中的表现和贡献,可以说,南斯拉夫自始至终见证了希特勒德军的疯狂和败落,但南斯拉夫人民却一直在战斗中成长,成为在盟军中打击法西斯德军不可多得的一支武装力量。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说事,喜欢本文的请点赞、收藏、评论和分享。

精彩推荐:二战红场阅兵,朱可夫如何确保安全,德军战机轰炸为何没有得逞

贝里琉岛战役,美军苦战73天惨胜,34名日军二战结束后仍在坚守

二战太平洋库拉湾海战,美军舰炮先敌开火,为何成日军鱼雷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