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已过,农历已经进入十月,这个时候在胶东半岛,很多人已经开始期盼初雪的到来。

胶东半岛的降雪规模虽然不能与东北相比,但在同纬度地区,已经算是比较突出的了,因此素有“雪窝子”之称(至少在山东省内,这一称呼没有什么疑问)。

“雪窝子”这一称呼的由来,与传媒的发达有直接的关系。2005年,烟威地区的一场大雪,通过电视和报纸,让外界的人们也有了深刻的印象,“雪窝子”的名头,算是就此打响。此后,虽然不是每年都有这么大的雪,但很多朋友也已经习惯了这一称呼。而如今,传播渠道更多,每下一次雪,社交平台上差不多就要刷一次屏。

胶东半岛在北宋时就是有名的“雪窝子”,古诗中屡有提及

(本文配图均为胶东半岛前些年的雪景)

实际上,胶东半岛降雪偏多这一现象,不是现代人才知道,早在北宋时,不少文人墨客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留下了不少描述“登莱大雪”的诗篇。下面就给大家简要介绍两篇。

第一首先看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进士孔平仲写的《闻登莱大雪》。这首诗的好处在于题目开宗明义,直接就能看出登莱“雪窝子”的地位。诗曰:

“闻说登莱雪一尺,

此中晴色更无云。

安得北风从海上,

满天吹过玉纷纷。”

从“闻”字可以看出,孔平仲并非是亲眼所见。但这从侧面也能反映出,在当时的朝野中,登莱大雪已经相当有名了。这次当地下了厚度达到一尺的大雪,消息很快在士大夫之间传开。

后来两句描述的则是他的想象,风从海上来,吹起白雪,满天分散,有如飞玉。

胶东半岛在北宋时就是有名的“雪窝子”,古诗中屡有提及

展开全文

孔平仲没有到现场,就写出了诗,或许多少有些夸张。但第二首诗就是诗人的亲闻亲见了。

胶东半岛在北宋时就是有名的“雪窝子”,古诗中屡有提及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九月二十二日黄县道中遇雪》,作者也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进士,名曰韦骧。韦骧,字子骏,钱塘人,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进士。因为《宋史》中没有单独的传记,他的生平记载不太详细。从诗的题目来看,他那时应该是到登州任职或者公干,途径黄县,遇到了一场雪,就有感而作诗曰:

“九日登州路,西风暴作威。

黄桑犹半在,白雪已交飞。

惯见邦人眼,难当旅客衣。

来思尚稽咏,遽此对霏霏。”

从内容描述来看,当年似乎早寒,没到十月份就下雪,即所谓“黄桑犹半在,白雪已交飞。”这种比较特殊的天气,让来自江南的韦骧很不适合,诗词中也有些无精打采。当然,这可能也与他的仕途有关。在北宋时期,登州属于偏僻之地,官员到此任职,多半是遭遇贬谪。

胶东半岛在北宋时就是有名的“雪窝子”,古诗中屡有提及

等快到了登州的时候,韦骧的心情多少好了一些,写出来的诗句也更有气势:“长途冉冉马萧萧,风势横来带雪飘。雁队去成铧觜阵,蚁樽行向剑头挑。”(《将至登州》)

胶东半岛在北宋时就是有名的“雪窝子”,古诗中屡有提及

除了以上列举这两首之外,北宋文人描写登莱雪景的诗篇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而足。不过,这里还是再提一下历史背景:为何北宋时期,人们习惯到胶东看雪?

原因很简单,当时中原王朝积弱,幽云十六州尚且为辽国土地,更不用说关外的白山黑水了。因此,北宋能够有效管辖的“雪窝子”,大概就只有胶东半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