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格局正呈现出“产品—技术—知识”的转变,基础研究的实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的持续竞争力。

从历史上看,基础研究中心与产业革命发源地和科技强国往往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均在欧洲,这和当时的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在欧洲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在部分先进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天宫”“蛟龙”“天眼”“墨子”等一大批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在部分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甚至进入了“无人区”,这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部分关键领域的“缺芯断链”的状况时有发生,究其根源仍在于基础研究实力相对薄弱。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扎扎实实去做,我们要沉下心来,科学布局、久久为功,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提升基础研究的路径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这是由基础研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基础研究包括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现代技术的重大突破,完全有可能源自某些毫无关联的学科的基础发现,甚至是源自研究者某些完全意料之外的发现。这种纯基础研究主要出于研究者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依托自由思考及自由研究创造的成果,提供了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的更多可能性,为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提供知识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是直接或间接以应用导向为目的的基础性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正因为如此,应用基础研究要坚持目标导向,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创新和创新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产业是未来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引领产业,这些产业是以创新为基础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注重不断创新和研发投入,并依赖知识产权。同时,由于技术不断赋能重大创新,很多传统产业也在迅速转型为创新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变局时代最大的危险也许不在于变局本身,而是依然在沿用过去的逻辑做事。从本质上看,颠覆性创新不仅仅是对技术的重大突破,更是对原有治理理念和模式的根本性革命。要建立鼓励基础研究和创新的制度环境,必须要尊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符合创新需求的市场导向、激励机制、学术氛围和人才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有利于解决发展难题和推动人类进步,国际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只有加快知识和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才能更好地赋能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信息革命时代,科学技术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变量,一些国家正在将限制知识和技术交流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竞争者的追赶,但是也会阻碍自身的进步,从长远上来看,并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科学的进步需要知识的广泛传播,而不是对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长久地限制。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自主创新不等于独立创新,面对“打压”,我们更要坚定与国际知识体系的交流与融合,在开放中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本质要求是:遵循科学规律、尊重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实事求是的立场不能变,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坚守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松懈,为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持续努力。

王丹 | 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