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西南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话题成为热门话题,引发热议。据悉,前几天,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布“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招生对象为西南大学大二及以上年级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学制1年,学分24学分,学费1920元。课程计划里包括申论概论、行政能力测试基础、公文写作等。(中国青年报)

“学生需要什么,大学就教什么”,类似的开班排课思路,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对标准化学科体系的有益补充。于是我们看到,诸如“恋爱课”“减肥课”之类的选修课一经推出,便迅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与好评。与之同理,既然大学生“考公”需求客观存在,那么高校开设相应的课程,也算是有的放矢、有求必应了。

该校所开的“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在媒体的转述报道中,纷纷被简称为“公务员微专业”。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微专业”并不是学历教育、不授予学位,从本质上说,其更像是既有课程模块的重新组合,是一种打包式、集合化的“公选课”。通过“微专业”相对系统化的学习,学生们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特定“专业人士”的能力和素养,这对于丰富自身的跨学科复合背景、提高就业竞争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自始至终,西南大学的“公务员微专业”,都没有把“考公”表述为教学目标。只不过,其中的很多具体课程,都与“公务员考试”科目重叠而已。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处理方式,很有技巧也很有艺术性。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减少口水争议,“先办起来再说”。并且严格说来,“公务员微专业”也绝不等同于是应试考公之学,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属于是法学、管理学、写作学的严肃知识,这也可以归入通识教育、通用技能的范畴。

现代社会,高校从象牙塔向“就业市场”的转身,乃是不可逆转的大势。诸如“公务员微专业”的尝试,就一种流行化的就业选择,提供了来自校方的一臂之力。值得肯定的是,其定价收费相比于市场化的考公机构明显便宜不少,这无疑大大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负担……校方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可是诸如此类的“微专业”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平衡好“第一专业学习”与“考公上岸焦虑”?

以往考公默认被视作学生们的个体选择,而当学校为此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又该如何保持自身在此事上的“中立”“超脱”立场?可选项不是必选项、“助力不是鼓励”——“公务员微专业”,理应就此向学生传递出清晰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