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肯定遇到过关于保险信息技术的问题,今天情感在线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保险信息技术,以下关于保险信息技术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

保险科技业务承压前行

上市险企2022年半年报已悉数公布。《中国银行保险报》梳理发现,5家A股上市险企半年报中,“科技”一词合计出现288次,较去年(346次)下滑幅度较大。

在近3年(2020-2022年,下同)的半年报中,5家上市险企“科技”一词合计出现频次逐年减少。其中,中国人保、中国太保“科技”出现频次逐年上涨,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则逐年下降;中国平安“科技”一词出现频次最多,但占5家险企总频次的比例有所稀释。

“科技”一词在半年报中出现的频次,一定程度上反映险企对“科技”的关注程度,但“说的少”不代表“做的少”。从数据上不难看出,上市险企对“科技”关注度和进展节奏并不相同,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在保险科技方面的布局整体上会更为领先。

保险科技持续投入

“科技”词频的减少不代表科技投入的减少。从资金投入、技术人才建设、科技业务布局等三方面看,目前,上市险企保险科技业务整体仍处于持续投入期。

在资金投入方面,以港股上市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为例,尽管“科技”在此次半年报出现频次有所下滑,但其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6.56亿元,同比增长35.4%,占总保费的6.1%。2018-2021年,众安在线研发投入分别为8.521亿元、9.769亿元、9亿元、11.27亿元。

在技术人才建设方面,再以众安在线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技术人才(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共计2104人,占雇员总数的49.4%,人数和占比较2021年底(1836人、48.4%)均有所增加。

近年来,A股上市险企技术人才队伍整体不断扩容。2018-2021年,中国平安科技类业务从业人员分别为99611人、107426人、111386人、113188人,占总在职员工的比例从26.43%提升至31.8%;中国人寿其他专业和技术人员分别为4274人、4749人、4212人、5134人,占总在职员工的比例分别为4.16%、4.57%、4.04%、4.97%。

不过,今年半年报透露出的细微变化需要注意。中国平安科学家人数近3900人,较去年年报和半年报的4500人有明显缩减;中国人寿在职员工合计102195人,低于2018年年底的102817人。在职员工变化是否会对技术人才结构产生影响,尚待观察。

在科技业务布局方面,今年,多家上市险企纷纷扎堆成立科技子公司,计划在科技生态圈寻求机会。1月,中国人保全资子公司人保科技正式成立,注册资本4亿元,主要经营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物联网技术服务、软件外包服务、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技术平台等;3月,太保科技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本7亿元。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等上市险企基本都已成立科技子公司,为其互联网渠道及其他各项业务赋能。

科技业务受疫情影响

从上市险企半年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险科技业务承压前行。

上半年,众安在线实现科技输出收入2.34亿元,同比下跌12%。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业务拓展以及现场交付等受到影响;二是更加关注业务质量,主动对业务进行调整,缩减利润率较低的产品和项目。

上半年,中国平安科技业务营运利润为53.04亿元,较2021年上半年的69.62亿元有所减少。从2017-2022年中国平安科技业务看,净现金流入并不稳定。中国平安的科技业务主要分为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健康、汽车之家等四大板块。今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营业收入326.04亿元,净利润81.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下降16.2%;汽车之家营业收入32.04亿元,净利润9.1亿元,同比分别减少15.2%和40.6%。同期,金融壹账通、平安健康则均为净亏损,但亏损幅度同比均有所收窄。

根据中国平安2022年半年报,受疫情蔓延影响,陆金所控股的广大小微企业主客户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管理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为3.1%;多家车企停工停产,造成乘用车产销量下滑,同时,各地车展延期导致新车上市推迟,给汽车之家短期业务增长带来较大挑战。

与此同时,保险科技业务依然看重长期价值。目前,上市险企保险科技业务主要通过“输出”和“赋能”两条路径创造价值。

所谓“输出”,即将科技能力变现,通过出售科技产品获利。比如上半年,众安在线在国内科技市场进一步拓展更多行业,累计服务5家银行及券商等客户,输出包括可视化回溯、经代中台及运维等产品,拓宽科技输出的市场空间。

所谓“赋能”,则是借助科技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化和无感化等转型,实现内部优化、降本增效,促进公司整体乃至所在价值链的长期增长。比如,中国平安通过AI技术赋能人工坐席。上半年,该公司AI坐席服务量约12.5亿次,占其总量的83%;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约1769亿元,在整体坐席产品销售规模中占比43.1%。在战略布局上,人保科技明确定位为“集团科技资源整合管理平台、科技服务能力支撑平台、科技运营共享服务平台以及科技服务价值创造平台”。中国太保高层此前坦言,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曾面临科技生产关系不畅、产出效益较低、生产作业效率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四大痛点,而太保科技希望以科技市场化为核心手段,来破解这些主要矛盾。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险企在保险科技领域尚处投入期。据艾瑞咨询测算,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科技投入超300亿元,2023年这一数值将超500亿元。

在疫情多点散发背景下,上市险企保险科技业务发展尚待观察。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

保险科技的新招牌菜:IP化、元宇宙和Z世代大杂烩

曾有一位颇有名气的保险代理向36氪表示,他只需要掌握一百个左右的稳定客户,就可以确保自己有持续不断的销售业绩。他用“六度空间”原理解释这条成功之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五个,一百个稳定客户足以保证自己接触到一个庞大的需求群体。

根据社会学研究,“一百人”接近大部分人有效社交人数的上限。而且,保险行业里层出不穷的同质化保险产品,以及无效需求,也导致保险代理人在应用“六度空间”时,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形之间,“六度空间”在确保有能力的保险代理人衣食富足的同时,也在为他们制造了一面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要突破这一天花板,需要数字时代的保险科技深度介入。

9月19日,保险科技服务平台i云保首个元宇宙产品IP发布会,通过元宇宙平台网易瑶台举行。发布会上,面向保险代理人,i云保发布了“熊保保”IP系列新产品。这是国内首批通过元宇宙发布的保险IP产品。

i云保此举,意在以数字技术驱动,将更多元化的优质保险产品,通过其线上平台,让保险代理人触达和精准服务更多消费者。

目标:Z世代

i云保选择元宇宙来发布新产品,明显体现出了它在追逐当前保险行业最重要的目标群体——Z世代。

Z世代通常是指在1995年到2009年间出生的年轻人。在《Z世代营销》一书中,他们被称为“第一代完全的移动设备用户”:Z世代从出生到成长完全沉浸在互联网的光芒里,不仅自然形成了线上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了纯粹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今天,他们已逐渐开始成家立业,对于工作、养老、育儿的保险需求逐渐增长。这就注定了他们将遵循保险消费的长尾效应,持续不断带来增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Z世代在全国有2.33亿人,其中已经具备较强消费能力的“95后”总人数有9945万人。而针对他们的互联网保险还略显滞后。从已有数据来看,互联网财险、人身险占各自行业总保费的比重,直到2020年,还仅为5.9%和6.7%。

尽管近年来互联网保险的总保费复合增长率高达60%以上,但主要注重创造需求场景,重点提供小额、高频和碎片化的场景定制险。

航班延误险就是经典产品之一。不容否认,场景险为更广阔的互联网保险提供了入门产品,提供了有效的保险教育,但如何向消费能力极强的Z世代提供具有长尾效应的寿险和财险产品,却是保险科技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挑战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如何触达人数众多的Z世代?然后是如何匹配并提供具有更长尾的产品?

数字时代的ABCD技术——分别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英文缩写——固然是解决之道,但互联网和数字化的保险业务,并不是单纯地把业务从线下向线上迁移。它需要新思维。

创新的前提:修炼“内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大的数字化能力是互联网保险创新的前提。在发力开拓Z世代前后,i云保一直在练习“内功”,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构建了一个以智能平台为中心的保险科技服务体系。

2020年,i云保推出“活水计划”。该技术致力于“在大数据层面促进消费者需求、保险产品保障和代理人转化能力的融合,并从各个C端用户平台接入流量,有针对性地根据用户个案需求,推荐合适的代理人进行触达和服务,进而在社交端完成成交转化”。

2021年,i云保推出“智镜风控体系”和“星空计划”。前者提供全流程风控,“依托风险知识图谱,形成高效的风险决策引擎,高效帮助保险机构降低成本、降低风控风险”;后者“协助保险代理人通过建立分工型团队,实现更高的展业效率”。

与上述技术开发和组织创新几乎同步,2021年5月,i云保发布了新技术成果,其中包括“云图大数据实验室”和“云图智能数据中台”。

“云图”构成了i云保整体服务体系的大脑。至此,基于打通供给端和消费端数据的技术服务框架全面搭建起来,纳入了保险代理管理、全流程风控、用户流量入口管理等模块,最后通过“云图”融汇贯通。

打通供给端和消费端数据,即实现了底层数据仓库搭建,能够将消费者、保险代理行为画像与保险产品价值融合,从而达成不同需求场景下消费者、产品与代理人的精准匹配。消费者越多,数据越丰富,匹配也就越精准,定制的保险策略将能激起更多的保险需求。

效果很明显。i云保目前已实现了全险种覆盖,2021年,i云保累积服务超2500万张保单,合作超过100家保险公司。不断积累的数据驱动算法升级,让人工智能获得更加深入的训练和学习,用户画像也越来越精确,这一闭环正反馈契合了数字时代保险产品的智能化和定制化趋势,对保险业务的可持续上升提供了实在助力。

i云保的熊保保IP产品系列,就是保险科技新的探索。

熊保保系列主要从技术方面走出三条路径:第一是以市场反馈为基础,深度解析客户行为和场景数据,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与产品设计过程进行精准匹配;第二则是融入保险普惠的理念,针对个性化产品进行反向定制,利用科技力量定制高性价比的产品。第三则是与上游保司合作,为不同产品建立标准化的销售和服务接口,实现i云保平台的一站式标准化产品服务功能。

“定制+合作标准化”的产品策略,最大程度契合了Z世代的多元化消费层次和消费需求。

Z世代保险的IP化

科技提升了效率。不过,科技并非成功的全部。还需要把技术的应用与对商业和时代的理解融汇贯通。

2021年5月,首批熊保保IP产品推出,分别是“光武1号”重疾险和“康乾1号”增额终身寿险。

2022年9月15日发布的是熊保保IP第二批产品“康乾2号”终身寿险、“开元1号”两全保险以及“永乐1号”少儿年金保险。按照计划,未来还会开发出养老年金产品“成康”、多次重疾险产品“文景”以及少儿重疾险产品“仁宣”。

这款以中国历史上七个著名朝代年号命名的“盛世”产品系列,其IP形象为大熊猫。按照i云保的说法,熊猫与盛世意在传递“大国崛起,与盛世同行”的寓意。除保险产品外,熊保保还将会与潮牌联名打造限量款盲盒,并通过二创作品,打造出具有潮范儿的熊保保系列产品。

按照i云保的计划,熊保保IP覆盖健康险、寿险、财险等领域,此前已与信泰人寿等众多保险公司合作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系列。从上面的产品介绍来看,熊保保IP产品系列体现出了国潮、动漫等Z世代所汇集的消费心理特征。

在产品方面,熊保保IP系列更加体现出更多细分特点。例如,本次发布的终身寿险“康乾2号·祥瑞人生”面向年龄相对较大的、追求长期收益的人群,以及养老保险意识逐渐觉醒的Z世代,而两全保险“开元1号·福保金生”则适合经常家中顶梁柱、出差的商旅人士;少儿年金保险“永乐一号”则适合希望给孩子做教育金规划的父母——第一批Z世代正好进入刚为人父母的时候。

不难看出,熊保保IP系列开创了互联网保险产品IP化的创新之路,在技术实力保障下,产品知名度将得到有效提升,形成广泛传播。但这并非是唯一的营销创新。在产品发布之际,i云保注意到了一种新兴产品传播渠道:元宇宙。

当熊保保遇上元宇宙

元宇宙的历史不长,但它提供的沉浸式体验却非常适合线上互动和交流。在国内,网易在2021 年 8 月推出元宇宙平台“瑶台”。疫情推动了元宇宙举办线上大型活动。到目前为止,瑶台已举办过多次大型会议和网易内部活动,如网易云音乐上市敲钟仪式、顶尖学术会议等。

保险行业很快就注意到,虚拟的保险营销情景非常适合嵌入元宇宙虚拟世界中。参会者可以在里面的各种场景中自由选择,利用AI捏脸技术生成自己的专属元宇宙人设,通过创意互动形成沉浸式新体验。

实际上,在今年夏天,网易瑶台已经举办过相关保险社交活动。来自保险行业的从业者们在网易瑶台打造的广场、酒肆、海滩、书院等场景中与新老朋友互动畅聊,通过丰富的社交、游戏和抽奖活动,共享这一全新的虚拟社交娱乐体验。

在元宇宙发布保险IP系列产品,这是对保险科技和保险代理人之间互动的深化,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提供虚拟场景和体验,能够深化保险代理人对产品设计的认知,使产品优势能够更加生动地传递给代理人。

这是一种新的品牌经营方式。对于保险代理人而言,元宇宙提供了他们认识Z世代及其相关保险消费心理的机会,与i云保的技术赋能平台结合,将使他们的工作效率迅速提升。

i云保熊保保产品系列的IP化,也得以在元宇宙这一渠道中得到延续。

于是,保险科技、保险产品与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这里发生了有趣碰撞。这一过程在未来还会继续深化,催生众多的新产品体验和新营销模式。

数字技术、IP化和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品牌经营方式,如同“芝麻开门”的那声呼唤一样,正在打开一条通往数字化时代的“六度空间”之路。

丰富智能化应用场景 国寿寿险大数据赋能场景较2021年同期增加近94%

“加快数字化发展”已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的重要内容,代表着当下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8月25日晚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布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就该公司数字化转型情况进行了解读。

赋能场景应用,以数字化转型助力价值创造。报告显示,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持续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科技创新,全方位应用数字技术赋能价值创造,深化科技业务融合,以数字驱动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再进一程。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以全新自主掌控的分布式开放云架构筑牢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基础,存储空间利用率提高3倍,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成果显著。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连续两年行业领先,持续领跑保险科技创新发展。

智能应用深化拓展。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运用AI技术构建“数字员工”,人机协同取得突破,创建“智慧顾问”“智能核保”“智能”等各类智能机器人,自助应答服务每日超20万次。持续拓展大数据服务,大数据赋能场景较2021年同期增加近94%,不断丰富保险特色的智能化应用场景。

数字连接开放延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依托数字化平台,以多样化场景为驱动,进一步增强企业协同能力,对内高效协作,对外打造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社交生态圈,累计开放服务达3498个,接入各类生态应用1092个,服务广泛延伸至线上线下、企业内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数字化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持续推进保险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强服务创新与优化,致力于打造“简捷、品质、温暖”的客户服务品牌。

人身险业是现代金融体系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作为行业“头雁”,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坚守保险本源,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以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发力点,加大产品创新、智能与在线理赔等多个环节的相互融合,探索保险服务价值链重塑,寻求数字经济转型新的增长点,以高质量保险保障服务守护人民美好生活。

本文源自金融界

保交所任春生:保险资管普遍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意义 自主创新能力待提升

在由中保登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2022保险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中保登董事长任春生表示,保险资管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中保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问题,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保险资管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他表示,从国家战略看,过去十年国内数字经济蓬勃发展,GDP占比从21.6%提升至39.8%,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十四五”规划将数字化单列篇章,要求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这是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和宏观环境。

从监管要求看,银保监会年初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行业协会也发布了《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引导和鼓励行业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投资决策、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交易运营等质效。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运用,资金流动更加频繁、风险传染渠道更加复杂、违法违规行为更加隐蔽,银保监会年中工作会议中也强调,要探索科技应用,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从技术趋势看,正如数字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支付方式、出行方式,数字技术也悄然重塑着资产管理业务的内涵。数据对金融风险特征描述以及投融资决策的影响愈发突出,数字技术已贯穿应用于投研、产品管理、营销、风险管理、客户管理、运营等全流程业务,正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拓展。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已成为行业共识,是保险资管业在大数据、智能化时代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保险资管数字化转型喜中有忧

对于当前保险资管数字化转型成果,任春生评价“喜中有忧”,他认为,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资管行业迈入规范发展的新纪元。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疫情持续、通胀上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因素不断扰动了宏观经济大盘。市场风险偏好显著下沉,资管业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资产荒”愈演愈烈,投资端面临严峻考验。资管行业中,客群种类多元、底层资产多样,数据量大,交易量多,亟待通过科技赋能,深度重构业务流程、优化用户体验,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满足居民财富管理、实体企业融资的多元化需求。

可喜的是,现阶段保险资管行业已普遍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加快数据价值挖掘,推动数据驱动业务、科技赋能生态,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但总体来看,资管机构普遍系统烟囱林立、存在数据孤岛、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转型基础较为薄弱,资源投入有限。不少机构过度依赖与科技公司合作,部分机构甚至将一些业务环节外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形成业务风险隐患。

打造新生代数字化“新基建”

任春生表示,中保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问题,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连接”——发挥金融基础设施公信力优势,促进业内业外互联互通。中保登作为行业数字化新基建,主要职责就是修筑联通保险资管机构间、行业内外的数字化“高速公路”,推动资源要素快捷流动,产业链各主体加速融合,为畅通业内业外循环提供底层基础设施支撑。

“场景”——发挥金融交易所的综合服务优势,多领域支持保险资管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重构组织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再造。

“标准”——发挥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职责优势,打造万物互联的“通用语言”。从实践效果看,“标准”已成为金融基础设施构建平台化行业生态的关键切入点和核心支撑点,进而能够实现市场的帕累托改进,推动契约广泛达成、交易全网通行、资源优化配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关于保险信息技术(保险信息技术岗面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以上则为【保险信息技术(保险信息技术管理)】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情感在线网